寒露送秋

2020-10-18 20:34:44 来源: 太平人家 作者:

  当人们倏忽感觉秋天变凉时,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来了。史书说:“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白天温暖,夜晚寒凉,北方的一些地区甚至能见到初霜了,虫声也微弱了许多,偶有一两声在耳边响起,也像梦呓一般,微微的凄清渗入黑夜。当代经济学人左河水写的“天高昼热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诗句,将寒露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深秋时分,雀鸟也无处寻踪,这时海边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菊花也在此时绽放,所以第三候为“菊有黄华”。

  “三候”讲的就是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更低,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度,其中对“大雁南飞,蝉禁荷残,秋天渐渐离去,冬季即将来临”的描写,就如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寒露送秋的美图。宋代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中“空庭得秋花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的诗句,亦将寒露送秋的境况刻画的入木三分。

  每日清晨去森林公园散步的我,却因早晚寒凉而改在了下午。下午的阳光依然软软的,照在身上真舒服。走过绿茵地,被泛黄的银杏树所吸引,抬头望去,残留的几颗白果在枝头摇摇欲坠,真得应了“秋月澄清,处处寒色”的意境,这也使我见识了寒露送秋的绝色。

  源于感秋,这几天总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来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在诗句中妥贴地加入了比喻的写法,使深秋寒露的景色倍显生动。

  其实,古人写深秋寒露的名句真不少,如唐寅的“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杜甫的“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王涯的“一夜清风苹未起,露珠翻尽满池荷”,韩翃的“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等,都常被人们吟诵和引用。

  寒露时节,冷风击打着人们的脸,寒露如深秋的眼泪,痛楚地不愿离去;枯草荒叶随风走远,深秋撕碎了夏的热情。残弱的夕阳,斜照着枯黄的大地,西边突起凋谢的余光,久久站立,不肯隐退。我仿佛听到深秋那伤痛的呢喃,心灵那依依不舍的气息。

  温度降下来了,天空灰下来了,当寒风刮不走灰蒙,夕阳穿不透云层,秋,渐渐远去了。我在默默等待下一个秋,期盼那时的蓝天、白云、艳阳和丰收的笑脸……

  文/图:孟祥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孟彤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