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50)沉寂20年 东舍坊高跷重现济南街头
来源: 2015-03-08 17:56:00
“踏跷飞旋艺精绝,好者远近都来学。传承豪杰英武姿,舍坊高跷祖师爷。”说起有着120多年历史的东舍坊高跷,老济南人无不拍手叫绝,无论是高超技艺还是精湛的表演,都在济南众多高跷队中首屈一指。去年东舍坊高跷会的重新成立,让不少市民激动了一把,这也意味着在沉寂了20多年后,东舍坊高跷又重新出现在济南。近日,大众网记者来到了东舍坊高跷会,探访这一济南的独特艺萃。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说起有着120多年历史的东舍坊高跷,老济南人无不拍手叫绝。
东舍坊高跷表演的技艺高超,糅合了武术、戏曲等项目。
东舍坊高跷每次表演都会吸引很多市民围观。
在多方的努力下,东舍坊高跷会于去年8月31日正式“复活”。
东舍坊高跷会的表演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家的高跷,王家的锣鼓,高跷队的走步和表演离不开锣鼓队。
元宵节前的一场惟妙惟肖的高跷表演,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围观。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宋立鹏
“踏跷飞旋艺精绝,好者远近都来学。传承豪杰英武姿,舍坊高跷祖师爷。”说起有着120多年历史的东舍坊高跷,老济南人无不拍手叫绝,无论是高超的技艺还是精湛的表演,都在济南众多高跷队中首屈一指。去年东舍坊高跷会的重新成立,让不少市民激动了一把,这也意味着在沉寂了20多年后,东舍坊高跷又重新出现在济南。近日,大众网记者来到了东舍坊高跷会,探访这一济南的独特艺萃。
董家高跷配上王家锣鼓 在济南名气最大
3月3日下午,大众网记者来到了位于东舍坊社区的东舍坊高跷会,不大的办公室内堆满了演出用的服装和道具,几名演员们正在修补破损的道具,准备第二天的演出。今年74岁的董文臣是东舍坊高跷的传人,现在是东舍坊高跷会会长。
说起有着120多年历史的东舍坊高跷,老济南人无不拍手叫绝。董文臣告诉记者,东舍坊高跷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兴盛,到民国年间到达极致,经历了几个辉煌的时期。“那时候东舍坊、西青龙、老东门的高跷,是济南民间最有名气的三只高跷队伍。”董文臣说,由于东舍坊高跷表演的技艺高超,并糅合了武术、戏曲等项目,从一开始,就在各支队伍中独树一帜。
“以前东舍坊这里是农田,农闲时大家在一起玩,并寄希望来年有一个好的收成。”董文臣说,每年进入腊月,东舍坊的几位德高望重的热心人就开始准备道具、戏箱、乐器、用具等,帮助高跷演员排练。同时,东舍坊高跷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还得益于对孩子们很好的传承和熏陶,让从小他们就掌握踩高跷的动作要领,翻滚跌打样样精通。
“董家的高跷,王家的锣鼓,高跷队的走步和表演离不开锣鼓队,必须配合得完美无缺才行。”东舍坊高跷锣鼓第三代传人王立国说,东舍坊高跷锣鼓队拥有两套家伙,一套是鼓、锣,另一套则是堂鼓和镗锣子,按不同节目进行伴奏。并且东舍坊高跷队的鼓点与其他高跷队不同,节奏更快,气势更大。高跷队一出发,淳朴敦厚的高跷鼓点声就响起来,散发出一种古老而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
众多高跷队中独树一帜 过年表演有规矩
以前,每逢节假日,民间有重大活动,都少不了高跷表演。老济南的东关、西关、大观园等热闹去处,更是经常能看到东舍坊高跷队。“每年过了初五就正式上街,走在队伍前面的是写有‘东舍坊高跷队’的高大灯门。”董文臣说,那时候东舍坊高跷队声势浩大,只要一现身, 其他的高跷队往往会自动让路。而人们看到队伍前面的东舍坊高跷队的旗号,便会互相传告“东舍坊来了”。
董文臣告诉记者,以前高跷队演出前有专门负责对外联络的人,称作“跑彩门”。每次高跷队伍外出,不仅有事先计划好的行走线路,路过街头、宽阔的场地或者生意红火的旺铺门前时,都会停留演出。也有很多商户会在路中间放个小桌子或凳子,并燃放烟花,表示要请高跷队表演一番。这时领队便会与之接洽,如把手中的红旗交叉摆动,或是拿过灯笼高高举起,意为已接受邀请,锣鼓声随即换成高跷点,高跷队也变成单行就地打场,走出一个大圆场子来。
“济南的一般规俗,高跷表演先上场的是《水浒传》英雄武松、林冲,接着是傻小子‘扑蛾子’。”董文臣说,傻小子抹着锅灰脸,露着两颗白眼珠,头顶上红绳扎着一尺长的“朝天锥”,与村姑傻大妮配合。傻大妮手拿着一只纸蝴蝶,上下左右翻飞引逗,傻小子随即做出扑、跌、滚、翻等各种动作。傻小子在队伍行进中,还会不时去些食品瓜果店铺里顺手拿些小东西戏玩,店主此时都不会干涉,反而认为是一种荣幸。
多方努力搭起高跷会 沉寂20余载终“复活”
东舍坊高跷的兴盛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城市的发展,处在城市中心区域的东舍坊片区面临拆迁,以前的演员都各奔东西。凑不齐演员的东舍坊高跷队,鲜有演出,慢慢就在济南街头消失了。直到去年东舍坊片区完成回迁,在董文臣、王立国、李传运等几位老人的努力下,东舍坊高跷会才得以恢复。
一直生活在东舍坊片区的李传运是恢复东舍坊高跷主要发起者,虽然他不会踩高跷,但年过花甲的他对东舍坊高跷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觉得我们这些人再不行动起来,东舍坊高跷可能就真的消失了。”李传运说,他和董文臣、王立国等几个人重新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恢复东舍坊高跷。很快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回迁居民、社区和办事处的支持。
面对缺乏服装、道具、资金的问题,李传运、董文臣、王立国等人就自己垫钱,定制了60副高跷,30多套服装,随后历山路社区又为他们提供了两间办公室,以便于他们存放演出的服装和道具。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下,东舍坊高跷会于去年8月31日正式“复活”。 羊年元宵节前夕,东舍坊高跷会在历山路上的一场惟妙惟肖的高跷表演,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围观,引导车上醒目的“东舍坊高跷会”的招牌,也让不少市民感叹,沉寂了20多年的东舍坊高跷终于又回来了。
百年技艺传承遇瓶颈 演员祖孙三代齐上阵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远远传来的锣鼓声,行人的目光纷纷转向浩浩荡荡的高跷表演队伍。无论是夸张的妆容、翻飞的衣袖,还是踩着1米高的“腿子”,都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东舍坊高跷会已成为历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恢复初期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人。
李传运告诉记者,东舍坊高跷在历下区文化局、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和驻区单位的支持下,道具、服装、训练场地等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目前整个高跷会演员的年龄偏大,高难度的动作很难做出来了。“高跷是一门民间艺术,不仅要喜欢,还要不怕吃苦,现在很多演员祖孙三代都在高跷会中表演。”董文臣说,为了将东舍坊高跷传承下去,很多老演员已经将自己的孩子和亲戚都动员起来,参与其中。
据了解,目前东舍坊高跷会已申请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下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会加大对东舍坊高跷的支持力度,将高跷会打造成专业的艺术表演团体。并在节假日时,尽量多的安排一些演出活动,同时,还会加大对高跷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东舍坊高跷的发展和传承中来。
责任编辑:宋立鹏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