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349)24年来最大洪峰咋度过?记者现场找答案

2020-07-07 20:45:3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苑文飒 聂堃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7月1日11:54,济南迎来1996年以来黄河最大洪峰,水流量最高4680立方米/秒,水位达28.65米,最大流速3.6米/秒。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苑文飒 聂堃 济南报道

  随着黄河济南段平安度过24年来最大洪峰,“黄河”再度成为关注焦点。洪峰顺利过济,包含着哪些人的努力?从“跨河”到“携河”,黄河济南段迎来了哪些改变?日前,记者沿黄北上寻找答案。

  河水漫滩等险情没有了,黄河济南段平安度过24年来最大洪峰

  “每年夏季汛期都要过来看一看,在黄河边生活久了,心里总牵挂着黄河水。”7月2日一早,大桥街道月牙坝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王长利与其他村民来到泺口码头,众人齐望向水面,看滔滔黄河水裹挟泥沙,咆哮着向东奔涌。

  当日8:00,泺口水文站数据显示,水流量为4680立方米/秒。自7月1日11:54,大流量洪峰顺利通过泺口断面,直逼24年来黄河济南段最大洪峰值。

  “以前听父辈讲,1958年发洪水时,他们住在黄河北岸的一道坝,房屋、庄稼全被淹了。”时至1976年,王长利体验了一番洪水的威力,“那时候是晚上,猛地听见一声枪响,是驻扎在村里的生产兵发出的信号,表示生产堤决口了,村民要尽快撤离。”王长利说,此后滩地里的鹊山5个村临近汛期就要集体搬离住所。洪水过后导致土地泥沙淤积、跑水漏肥,种地入不敷出。

  90年代,鹊山5个村告别北泺口,迁入堤口庄。现在,他们的住所仍离黄河不远,却不再因洪峰忐忑,这得益于近年来黄河行洪能力大增,治水治沙成效显著。

黄河大堤上的两块石碑记载着“96·8”洪水的水位、流量等

  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大堤上镌刻着两块石碑,上面记载着1996年黄河洪峰水流量达4700立方米/秒,为黄河济南段最大洪峰值。

  “目前泺口水文站平滩流量为5800立方米/秒,水流量在这之下,黄河大堤都是安全的。”泺口水文站技术科科长张明回忆,1996年黄河洪峰入济时,泺口站附近的水位升至32.24米。“当时河床淤积严重,水涨得很高,把大堤都淹没了。”他说,经过多年水量调度及水沙调控,现在泺口站能保证大流量水迅速通过断面,让洪水在主河槽内运行,不再出现河水漫滩等险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跟随检测人员登船体验检测工作

  迎洪峰24小时轮班值守,报汛频次每2小时一报

  正在记者采访张明时,泺口水文站监测人员刘仁杰与同事们在一旁穿起救生衣,开始一天的水情检测工作。记者征得同意后,跟着他们踏上测船。

主汛期水情监测工作难度加大,需4至5名工作人员同时登船配合作业

  确定对讲机信号,逐一检查船载设备……准备工作就绪,测船随掌舵者的操控缓缓离岸,驶至第一个测位点。

  “一般船只无法抵御如此强的水流冲击,为确保安全,测船始终由缆道上的吊索牵引。”刘仁杰一边介绍,一边与同事配合,操控重达200公斤的“铅鱼”入水。“这个设备用于计算水的流速,桨叶上有测速仪,能实时回传信号。整体的重量决定了它在水中的稳定性,测速更准确。”

“铅鱼”入水前,工作人员需仔细确认其方向、角度

  听刘仁杰讲解着水速的计算方法,记者顿觉复杂。他说,测完整个河段需要13条测速垂线,布设25个侧位点。“基本上每走10米就要测一次速,主汛期测完整个河段需要2至3个小时。”7月1日当天,刘仁杰与同事完成4次测速,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在船上。

泺口水文站实时监测洪峰数据

  为迎接此次洪峰,泺口水文站开启24小时轮班值守模式,报汛频次由每6小时一报缩短至每2小时一报。

  为何今年泄洪量直逼历史之最?泺口水文站站长万鹏表示,为检验防汛准备情况和实战能力,进一步提高防洪调度和应急处置水平,黄河水利委员会结合汛前水库腾库迎汛,于6月24日正式启动2020年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

  据黄委官方数据,6月24日,小浪底水库以3500立方米/秒流量下泄;6月28日8:00,小浪底水库以5500立方米/秒流量下泄,达到本次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小浪底下泄流量峰值,也是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的最大下泄流量。

  “大流量冲刷能打破河床表面粗化层制约,进一步提高黄河下游河槽行洪能力。”万鹏说。

  百年老站成“北跨”支点,防汛抗旱的作用更加突出

  不仅“黄河洪峰”成了近几天的热词,见证黄河百年“潮涨潮落”的泺口水文站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因地处黄河山东段中部,这个小小站点,既是特大洪水期判断是否启用东平湖滞洪带的重要依据,也是低水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站。

  随着济南北跨携河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扩容拉开大幕,肩负济南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重任的先行区应时而生。位于老城区与先行区中轴线上的泺口水文站,决策上级防汛抗旱的作用更加突出,并为黄河生态保护、北跨交通建设提供水文论据。

受洪峰影响,泺口浮桥现已全部拆除

  “前两年还有一段插曲,有不少群众建议将泺口浮桥改建为桥梁,方便出行。最后因影响水文监测而作罢。”泺口水文站副站长王向明表示,目前黄河在建桥隧的桥墩与泺口断面距离均经过严格测算,不会对河道形态造成影响。

  先行区总体规划编制提到,在建的“三桥一隧”根据轨道交通跨河需求,均采取公轨合建模式。此外,今年还将陆续规划启动“三隧一桥”建设,未来先行区范围内将呈现19条通道的跨河格局。到2040年,济南跨河桥隧的数量有望可达26条。

  携河发展更要治河有道。记者从先行区管委会获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维护黄河安全、加强黄河生态保护位于首要位置,今年将加快推进黄河公园二期建设,年内启动中央公园、大寺河流域治理等一批集生态、景观和游憩功能于一体的工程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生态景观风貌带。

  “将黄河作为生态体系建设的脊梁”,先行区以此为携河发展思路,探索城河共融的可能性。通过对沿河生态景观风貌带的开发,使其串联起各组团间生态廊道,让生态、文化、游览、休闲、体验、培训等多重功能在黄河上“开花结果”,打造城市轴线空间上的重要生态“绿芯”和沿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扫描二维码,第一视角体验黄河洪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苑文飒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