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369)8年送别万位逝者的女入殓师:我用双手抚慰灵魂

2020-10-21 12:15:54 来源: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作者: 魏俊怡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辛沙沙在为遗体化妆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婴儿来到世界上,护士会给他洗干净,让他开始新生活。我们也希望逝者能以最自然、最安详的状态离开,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90后入殓师辛沙沙说。

  2012年以来,在济南市殡仪馆工作的辛沙沙已经为一万多具遗体化妆。不论是面对在车祸中面容尽毁、溺水后浑身肿胀的逝者,抑或是肢体分离、腐败变质的遗体,她都心怀敬意、小心翼翼地为逝者修补面孔,换衣、化妆。2020年,辛沙沙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辛沙沙说,送别过众多逝者后,更加体会到,人应该活出自己的姿态。

  八年时间 送别万位逝者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苦涩的味道,带着淡淡的烧焦似的气息。

  阳光无法抵达的入殓室里,冷冷的,只有大理石地板上的回潮,透露着秋来的痕迹,白炽灯从早到晚照耀着,给所有场景抹上一层白色的光晕。

  这里是济南市殡仪馆,位于天桥区远郊,一个世人不愿提起,却终归要前往的地方。

  早上9点,辛沙沙穿上白色工作服,戴上蓝色帽子、口罩和白色橡胶手套,拿出成套的工具。眼前他们要整理的,是一位70余岁因病逝世的老者,在来殡仪馆之前,家属已经为其穿好寿衣,他像睡去般,安静地躺在卫生棺里,只是面容苍白,头发略有些散乱。

辛沙沙在工作(图片由济南市殡仪馆提供)

  用热毛巾将遗体脸部焐热后,辛沙沙开始为逝者清理,她左手扶着逝者头部,右手拿着蘸有消毒水的纱布,轻轻地擦拭逝者脸部,尔后,再用镊子夹上一小块棉球,为逝者清理眼睛、鼻子、口腔等部位的秽物,过程轻而慢,似乎怕惊扰了逝者的美梦。

  接着,便是为逝者化妆。首先得根据每位逝者的皮肤,选择不同的底妆,工具箱里的化妆盘里,有着深浅不一的底妆,辛沙沙用小排刷蘸上其中一种,抹在自己手上,靠近逝者脸部对比,颜色不对,再试另一种,然后将底妆均匀涂抹好,再细细描眉、涂口红、抹腮红,动作轻柔,化完后又仔细端详,做一些小修改,尽量不留瑕疵。

  “妆不能太厚重,太浓艳,最重要的是让逝者看上去安详。”辛沙沙说。

  今年30岁的辛沙沙从事入殓师这个行业已经有8年时间。在旁人看来避之不及的职业,在辛沙沙看来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入殓师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为逝者易容、化妆等。让逝者安详地、宁静地与亲人做完最后的道别,离开人世,是很有意义的。

辛沙沙在为遗体化妆

  现在,辛沙沙每天至少会为六具逝者遗体整容修复,从业至今,经她手整容的遗体已达一万多具,她先后获得“泉城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首届“最美齐鲁民政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缝补塑形 做好每一个细节

  事实上,生命有千万种终结方式,很多时候人们无从选择,入殓师也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遗体。

  “2013年我去南京的一家殡仪馆实习,那是第一次接触遗体,死者面部被机器绞成两半了,眼睛已经陷下去了。”辛沙沙回忆说,“殡仪馆的师傅问我害怕吗,我还是咬着牙,就说不害怕,其实手心早凉透了。”辛沙沙笑着,那天没有吃饭,因为拿了沾满血的毛巾给死者清洗,手洗了好多遍都觉得不干净。

  刚参加工作时的辛沙沙,有时遇到各类事故造成死亡的遗体,因为车祸颅骨已经挤压变形,头骨与躯体分离,可以说是“一盆骨头、一盆皮肉”,场景既惨烈又悚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世界一片漆黑,老做一些奇怪的梦,会梦到自己拿着整容器械给逝者化妆。醒来时发现枕巾已经被泪水打湿了一大片。”

  此后,她又遇到过溺亡的、烧焦的、腐烂的、被肢解的、因泡在水中而肿胀的遗体等,这些时候,她面临的清理难度大大增加,也常常需要对遗体进行缝补、塑形等工作。“因为需要清创、缝合、整形、塑形,这个过程复杂又漫长,期间还夹杂着各种生理反应。有时碰到给腐败变质、臭气熏天的遗体化妆,真的很难喘得上气,于是只能憋一口气化一下,憋一口气再化一下。”

辛沙沙在工作(图片由济南市殡仪馆提供)

  在装殓现场,有时候,家属会哭得歇斯底里,甚至晕倒在地,有时候,家属则默默在站在一旁,强忍悲痛,更多时候,只有入殓师独自安静地整理好遗体,为即将到来的追悼会做好自己的工作。

  但人非草木,辛沙沙坦言,工作时的悲伤不可避免,有时看着那些痛哭的家属,她会想递上纸巾或者给予一个拥抱,但她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为逝者整理好最后的仪容,并祝愿其一路走好。

  “逝者在我们心中,就像亲人一样,这不是说我要如何悲痛,而是我作为入殓师,应该尽最大的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辛沙沙说。

  新手妈妈 对“生与死”有了新的感悟

  个头不高、柔柔弱弱的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选择殡葬行业?辛沙沙说,这个问题她曾被无数人问起过。

  辛沙沙说,高三那年,她在一本杂志上了解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当时,她很好奇,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一个职业。

  结果,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辛沙沙就选择了“遗体整容师”的专业,但也立即遭到了她家人的强烈反对。

辛沙沙在工作(图片由济南市殡仪馆提供)

  最终辛沙沙坚持到了最后,如愿学习了“遗体整容师”的专业,毕业后她来到济南市殡仪馆工作。工作之后,她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对于尸体的恐惧和不适。让辛沙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年前的一位逝者,因为一些原因,这名逝者的遗体几处分离,需要大量的缝合和修复,难度非常大,可想到逝者亲人的悲痛,辛沙沙和同事还是迎难而上。

  时至今日,辛沙沙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尽管她还是得面对外界或多或少的不理解。而在殡仪馆工作时,行业内默认的“规矩”,便是不主动与逝者亲属握手,因为大多数人会拒绝握手,认为你碰过“不干净的东西”,也不说“再见”,因为没人想再次见到入殓师,哪怕是在日常的生活场合。

  好在,辛沙沙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清晰的认识。事实上,除了为逝者装殓,辛沙沙还会学习给逝者写挽联、学习如何尊重逝者、如何更好地安抚逝者家属等。

  “其实我们和医生护士一样,只是对生命不同层面的关注,生与死的事,都需要人来做,对吧。”辛沙沙说。

辛沙沙在工作(图片由济南市殡仪馆提供)

  去年,辛沙沙升级做了母亲,每天接触死亡的她,因为新生命的出现,对“生与死”有了新的感悟。她自动忽略与她不同频道的声音,也试着理解那些出言不逊的人,对一些年纪小的逝者家属更能感同身受。看到嚎啕大哭的家属,她尝试安抚、宽慰;还有些因过度悲伤沉默不言的,她更是小心接待。

  她的情绪经常崩溃。这并不来源于她对遗体的恐惧,其实,直到生产前一个星期,她仍坚持在整容室工作。她眼角拭去的泪缘自对逝者的惋惜,对家属的感同身受。

  有人说,人生就是迎来送往,但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似乎更喜欢迎新,不擅长送别。“入殓师努力将逝者的面容画得安详,让逝者可以更优雅和有尊严的离去。对生者来说,那一面,也是逝者留在生者心中最后的样子,是告别,更是努力接受和放下的开始。”辛沙沙说。

辛沙沙在工作(图片由济南市殡仪馆提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