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472)黄河岸边党旗红 古镇东阿产业兴

2022-07-08 09:49: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魏俊怡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党建引领风帆劲,滔滔黄河入画图——

  盛夏时节,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近母亲河,走进平阴县沿黄地区,采访越深入,这种感觉越强烈。

  黄河宁,天下平。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是黄河入济第一站。近年来,东阿镇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突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凝聚党组织力量,引领农户致富增收。立足乡村振兴,东阿镇细心谋划,通过党建引领,充分激活了农村资源发展要素,实现了家乡美、产业兴、群众富的美好愿景。

  放眼今日中原大地,亘古奔流的黄河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大河两岸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热潮,母亲河正在铺展美丽新画卷。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拓宽振兴路

  7月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位于东阿镇东山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豆腐作坊里,57岁的张广才正和其它几位老手艺人一起,熟练地煮浆、放浆、点卤……作坊门口,一筐筐新鲜卤水豆腐“整装待发”。

  “东山村的豆腐,‘软而不碎、晃晃荡荡、哩哩啦啦’,口感柔软嫩滑、清香诱人。历史上,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做豆腐,村西的浪溪河水,是制作豆腐水源。”张广才告诉记者。

  东山村位于东阿镇西北部,拥有千年手工制作豆腐的优势,勤劳朴素的村民和传统的制作工艺造就了味道独特、品质优良的东山豆腐。但由于大多是个体户经营,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无法适应市场发展形势的需要。为了使传统豆腐制作工艺得以发扬下去,近年来,东山村成立起农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发展模式、推进方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

  “我们现在一天能做大约200斤豆腐,还制作出豆皮、豆干、豆芽、豆汁等产品,用一块小小的豆腐做老酵头,慢慢发展壮大村里的各项产业。”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于现毅介绍。“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产业布局,不断对豆制品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延长产业链,扩展销售渠道,加大对豆制品企业的培育和对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把‘东山豆腐’这张闪亮的农产品特色名片深深印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让豆制品产业真正成为群众致富‘软白金’。”

  除了“老豆腐”,南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基地里的螺丝椒也挂满枝桠。

  2021年,南坛村党支部借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了十个冬暖式高标准大棚,用于种植螺丝椒、西红柿等绿色蔬菜。

  “旧村腾出来的土地,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收益低,我们就借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项目发展了设施农业。”南坛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传法告诉记者,“为此,我们还成立了平阴县浪溪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的模式,而且收购加工的企业就在‘家门口’”。目前,大棚种植不仅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促使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

  记者了解到,刘传法所说的“家门口的企业”就是位于东阿镇的济南烩道食品有限公司。该企业生产主要原材料就是青椒,且青椒从外地购买运输成本高、供货不及时。于是,南坛村党支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按照“支部+合作社+企业”的产业运作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并成功与济南烩道食品有限公司牵手合作。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东阿镇将党委建在产业上,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建链补链,打造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党建引领、抱团发展、整体提升的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壮大,村民增收。

资料图

  东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泗柱告诉记者,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东阿镇正探索梯次推进阿胶产业党委、黄河粮仓产业党委、花开百世产业党委、青椒小镇产业党委、东部林果产业党委和狮耳山中草药产业党委六个产业党委建设。同时着力打造花开百世示范区、阿胶古镇示范区、狮耳山中草药种植示范区、太和林果示范区乡村振兴新格局,让“联村共建、联产发展、联心致富 、联业振兴”成为现实,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画出基层治理“同心圆”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各类矛盾问题往往较为复杂。如何以党建引领为依托,做到收集问题更全面、解决问题更及时?

  在这个问题上,东阿镇有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东阿镇通过开展“党员进网格”,充分整合资源、优化办事流程,建队伍、重培训、强考核、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聚焦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重点难点,着力在“实”下功夫,在“新” 上做文章,在基层治理“小网格”上以改革创新为利器破解基层治理瓶颈。

资料图

  村级治理人人参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社会治安平稳有序……在东阿镇西南坝村,村民感到幸福感“爆棚”。记者了解到,通过积极试点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工作模式,西南坝村较好解决了乡村治理中的一些痛点难点问题,实现了村级治理全覆盖、精细化,处置问题更加快捷、服务质量更加提升、管理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推进了乡村治理提升,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为提升群众对村级“三务“公开的监督力度,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东阿镇还在西南坝村试点推行了基层党组织二维码“红色名片”,大家轻轻一扫,就能知道该村两委地点在哪里,“两委”班子运行如何,三务公开是否及时,年度工作推进怎样,让群众的监督方式由墙上到线上再到手上,提升了村庄治理服务水平。

  事实上,西南坝村只是近年来东阿镇开展网格化建设所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东阿镇通过做实网络化管理,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主动发现民之所急、民之所需,在延伸到村居的网格体系内,能及时发现问题、畅通民意,完成了畅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践行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目前,东阿镇55个村共划分229个小网格,已形成了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环境保护、民生服务相互融合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镇机关、村居、商户无隙全覆盖。

  在窑头村,党员信息同样以二维码的形式展现在村民眼前,“这位党员怎么样,扫码就知道”。

  窑头村党支部书记巩道峰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优化村级治理体系建设,他们在本村探索实行二维码管理方式,提升全村村民参与村庄发展的热情。在村务公示栏上,每位党员的头像下边将挂上二维码,村民只需通过手机软件的“扫一扫”功能,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该党员在信用积分、星级评定等方面的情况。“实行二维码管理制度后,窑头村党员的日常表现全部‘上网’,在节约办公用品开支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及时公示,方便了群众对党员进行监督。”巩道峰告诉记者,除了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窑头村也着力将二维码管理制度运用到信用体系建设中,每位村民都有专属二维码,扫一下码就能知道他在志愿服务上做了什么、信用等级如何,继而促进每位村民踊跃争先。

资料图

  此外,东阿镇还在北市村内设立了“玫红驿站”,深入推进和完善县域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办”,着力提高基层“便利化”程度。记者了解到,“玫红驿站”中“玫”指的是代表平阴形象的“玫瑰”;“红”则是指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这些便民服务站,都是具备工作运行相对标准、对周边有辐射带动能力、有热心代办员等多项条件的优秀站点,可对承接的20项高频涉企及民生事项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党建+”引领生态环境绿色发展

  夏天蛙声阵阵,秋天一片金黄。

  走进东阿镇沿黄村庄的田间地头,夏天能看见荷塘里的荷花争奇斗艳地盛开着,微风吹来阵阵花香;金秋十月,便能看见稻子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东阿镇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高标准实施“旱地改水田”项目,计划将1504亩旱地变为“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肥力旺盛,有力促进了农村增产增收,创造了粮食安全保障和耕地质量提升的“平阴经验”。

  瞅准“旱地改水田”的机遇,2020年,北门村村民张广铸在老家的黄河边注册成立了志阳家庭农场,种植黄河大米。同年,在狼溪河东侧、西山村北试种的30余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达1200余斤。

  “过去,旱地里种一季玉米、一季小麦,加起来的收益在2000元左右。自打旱地改成水田,水稻、小麦、莲藕、龙虾的收益加起来让亩均效益达到近万元。可以说,土地的效益实现了翻番。”张广铸告诉记者。“平阴沿黄河的村庄好多年前就种大米,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种大米的越来越少,再后来干脆没人种了。现在旱地改成水田,种大米的条件具备了,用黄河水种出来的大米品质特别好,到不了春节,大米就全卖光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像张广铸这样的种粮大户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能、增加农民收入,东阿镇努力在科技种田、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绿色生态农业建设上下功夫,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多年丰产增收,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让种粮成了农民的“金饭碗”。

  为此,东阿镇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増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农艺和农机等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保护水平。

  作为黄河入济的第一站。近年来,东阿镇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擘画乡村振兴秀美蓝图。特别是在耕地保护方面,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田长制,实行耕地网格化监管,建立全过程闭环执法监管体系,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四位一体”保护,以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为着力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耕地保护工作新模式。

  目前,东阿镇在全域建立了“3+5”田长制耕保长效机制:“3”即一网情深抓巡查、一台通办抓督办、一张清单抓考核“三位一体”;“5”即镇总田长、办事处田长、村田长、组田长、户田长“五级田长网格”,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审编辑:魏俊怡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