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523)最是绿意拂民心 赴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济南答卷”

2023-05-30 13:27: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晓丹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大众网记者 赵晓丹 济南报道

  2022年6月6日,辽宁沈阳触目皆翠。

  山东省政府从辽宁手中接过六五环境日主场举办地的旗帜,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正式落地济南。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大动员。

  随着旗帜在会场飘扬,“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早已摩拳擦掌,向世界徐徐铺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泉城“答卷”。

  缘何落户济南 蓝天白云中有答案

  5月的济南被夏意浪潮席卷,枝繁叶茂,风景如画。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缘何落户济南?

  答案或许就隐秘于青山绿水之间“天然氧吧”南部山区,鱼翔浅底、芦苇成荡的美里湖,或是徜徉泉水边,品一盏清泉水的曲水亭畔之间。

  但不是唯一的答案。

  近年来的济南熠熠闪光:“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四连冠、“2019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2022年成功举办第十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2023年将迎来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的新鲜空气里,总是散发着勃勃生机,青山绿水间,总蕴含着无限潜力;蓝天白云中,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近年来,济南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生态环境保护的亮眼答卷:成功创建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首批国家海绵城市,获评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特别是在2022年,全市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省控断面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100%达标,国控断面好三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历下区、商河县喜获省级生态强县称号。

  如今的济南,听得见泉水叮咚、看得见鱼游浅底,“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可以在这座城市感同身受。

  而每一个绿色奇迹的背后,都刻印着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坚守。

  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阳光正暖,微风徐徐。记者来到槐荫区睦里庄,一位村民拿着捕鱼网,穿着橡胶皮裤,戴着手套,正在没膝深的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清理河道垃圾,随着捕鱼网的落下,河里的鱼飞速散开,引来附近游客的围观。

  “快看,那个是不是鳑鲏鱼……”

  2022年3月,小清河济南段发现了大量中华鳑鲏种群,这是有历史统计数据以来时隔60多年再次发现这一种群。寻找“鳑鲏”鱼,也成为了不少游客们的新乐趣。

  作为我国特有的观赏性“土著鱼”,中华鳑鲏对生存、繁殖的环境较为苛刻,生长在浅水区的底层,是自然水域中清洁水体的指示鱼种之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种鱼有个“怪癖”:每年5月份前后,成群结队在河水里寻找开口的河蚌产卵,小鱼苗在河蚌体内孵化后就会游出来,而河蚌的幼虫寄居在小鳑鲏身上成长。共生动物对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要求更高。

  但是老济南人都知道,曾几何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涌入,使小清河受到严重污染,水质不断恶化,持续为劣V类水体。变成了济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市民称之为“小黑河、小臭河”。几次治理,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

  对于逐水而生的泉城,济南痛定思痛,决心啃下“硬骨头”。从2017年开始,济南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污染攻坚战,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6.85万吨/日,雨污分流管网比例达到96.33%,消除43条黑臭水体,城区30.47公里河道完成生态清淤216.5万立方米……

  除了用工程手段实施源头治理,还调整产业结构,沿线工业企业实施搬迁关停和“绿色工厂”改造,大力推进“河长制”等制度性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安装水质在线监测微站,全流域数据实时掌握及时处理。系统全面的治理成效显著。2019年小清河稳定改善为Ⅴ类水质,2020年在全线施工的情况下保持Ⅳ类水,2021年达标Ⅲ类水,2022年月均值首次达到Ⅱ类水标准。

  “小清河的水质连续四年创历史记录。”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水处处长李计珍说。

  历经三年建设,小清河于今年6月底全线通航,将新增一条联接省会、贯通鲁中、河海联运、服务山东中部工业走廊的陆海新通道,为济南、淄博等内陆城市向海而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足以证明,做好绿色生态这篇大文章,就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同步蝶变,为这座千年古城的繁荣带来更多福祉。

  做好黄河大文章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正式提出。从系统规划、谋定黄河风貌带示范线路和毛主席视察纪念地、泺口古渡等7个重要节点建设项目,到提升31公里淤背区防护林、建成6处郊野公园,再到高标准实施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核心区提升改造和堤防绿化提升工程……如今的济南黄河两岸,一串串美丽的生态景观如明珠串起了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也绘就了济南的“生态名片”。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宏大工程,既需要沿黄城市协同发力、联动施策,也需要重点城市发挥各自优势、独辟蹊径。

  从“网红打卡地”千亩银杏林、“黄河樱花大道”,再到实施济南黄河堤防工程绿化提升改造;从龙湖湿地的惬意垂钓,再到黄河生态草坪基地的满眼碧绿。如今绵延百里的济南黄河形成了2.5万亩、300余万株生态林带,成为了生态走廊,更成为了泉城市民的“天然氧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人人都是受益者。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过程中,济南不断坚守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构建良性生态文明体系。

  在泉城市民游玩的欢声笑语中,在城市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间,在青山绿水相依偎的时间里,济南人用黄河岸边的生态变迁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了生动注解,更让生态工程成为了民心工程。

  这是济南发展成效的一个侧面,也是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即将到来之际,济南大力发扬担当实干精神,济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定绚烂多彩,广大市民群众一定能从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座城市一定交出一份漂亮的新时代“生态答卷”。

初审编辑:赵晓丹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