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556)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农人”领跑乡村振兴路

2024-01-07 15:5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肖阳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大众网记者 肖阳 济南报道

  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垛石街道,57名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围绕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接受了系统培训和专家现场答疑。从良种选购及制种、关键生产技术,到病虫害防治、机械化作业……大家积极互动、踊跃提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过去种地要靠“老把式”,如今得靠高素质。随着现代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迈进,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据显示,在山东济南,自2013年以来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3万人次,这些“新农人”在广袤田间大显身手,持续领跑乡村振兴路。

  紧扣农时农需,高素质农民培育“接地气”

  高素质农民又称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更能掌握与运用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先进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生力军。

  高素质农民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

  近年来,济南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工作思路,以“培训一批学员、带动一方农民、助推一项产业”为培育目标,不断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13年以来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3万人次,2023年计划培训3600人,其中,省级示范性培训242人,市级示范性培训965人,区县级培训2393人,分层分类分专题开展培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农民需求是培训的导向,精准摸清农民需求、精准遴选班次学员、精准设置培训课程,这是每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准备工作的必修课,也是让培训更“接地气”的基本功。

  据了解,2023年3月,济南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组织开展了农民培训需求专题调研,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进村入户摸底、调研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发放纸质版、电子版调查问卷1000余份,充分掌握了农民培训意向对象和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培训对象库,分析归纳不同年龄、不同产业和农时节令的共同需求,确定了2023年培训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做实抓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为培训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员自己选的课程,学习热情更高,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培训效果很好。”在济阳区,该区牢固树立“以培育对象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紧扣农民需求与乡镇产业布局遴选培训课程——在开班前与学员建立微信群,制定课程表要与乡镇领导沟通,课程遴选后在微信群中征求学员意见。学员们最终参加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业农机手培训,学习热情高涨。目前年度培育工作全部完成,学员对培训基地和师资的满意度达100%。

  纳入战略考核,乡村振兴攒足后劲

  济阳区地处北纬37度线,位居黄河冲积平原,黄河、徒骇河等15条河流穿城而过,属半湿润性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蔬菜产业先进县。作为农业大区,乡村振兴是济阳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该区2023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内容涉及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农产品冷藏保鲜及冷库建设、土地托管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惠农政策、植保无人机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理论课程,均是当前农业科技的热点技术。

  培训分为线下授课和现场观摩两部分。学员们还走进章丘三涧溪乡村振兴展馆、章小福农创乐园、薯立方地瓜工厂、商河县乡村振兴青年教育展馆、商河县乡村绿洲科创中心、商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地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济阳区农业农村局教育培训部部长艾宪章告诉记者,目前,该区已将高素质农民培育招生工作纳入2023年镇(街道)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将学员招生工作分配到镇(街道),要求镇(街道)派专人负责农民培训招生工作,负责组织学员,必须跟班培训。同时,建立了培育台账和培育档案,相关资料报区农业农村局审核备案,培训单位法人代表对台账的真实性负责。

  下一步,该区培训工作将继续按照农业生产规律,科学设置通用课程、专业课程、现场学习、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强化模块化培训,突出职业素养、“三农”新形势、质量安全、绿色发展、信息化手段应用等综合素质培养。培训后组织有意愿、有需求的农业经理人、参训农民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让“新农人”成“兴农人”,济南有路线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1月4日,济南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济南首个以动员激励人才返乡下乡为主题的乡村振兴人才政策——《关于动员激励广大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试行)》有关情况。

  据了解,该意见是济南首个以动员激励人才返乡下乡为主题的乡村人才政策。去年以来,济南部署实施了“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基本形成了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共建格局,截至目前,济南累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4.75亿元,帮扶实施村级民生和产业项目3432个,有力促进了村集体收入、农民收入“双提升”。

  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介绍,《实施意见》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5年实现的“四个一批”目标——回引一批创新创业的“新农人”,乡村产业带头人达到1万人以上;培育一批扎根乡村的“新青年”,选培乡村好青年达到2万人左右,带动3000名以上、30岁左右的年轻大学生回村创业、任职,实现每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培养一批躬耕田野的“土专家”,乡土科技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市级代表性技艺传承人达到250人以上;打造一批善治兴村的“领头雁”,回引4000名左右在外人才充实进村班子,每个村常态化保持3名以上村干部后备人选。

  目前,济南已将乡村治理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长清区沙河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庄鹏,扎根济南创业的福建人吴景春,莱芜区90后青年李硕,章丘区梭庄村的博士书记刘备等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后起之秀”。为做好“留”的文章,济南明确提出将落实人才待遇保障,提供创业投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服务;同时,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制度,打破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等条框限制,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也能评职称。

  “新农人”之“新”,不仅在于年龄之新、身份之新,更在于他们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新气象。不管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返乡年轻人,还是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专家”和“田秀才”,都是广义上的“新农人”。正如王玉跃所说,“济南的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辽阔天地,是一片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也是一片成就梦想的广袤沃土”。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实现以点带面,“培训一批学员、带动一方农民、助推一项产业”,就能让“新农人”拥有更多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就能吸引更多人才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生活更有奔头。

初审编辑:肖阳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