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564)这个“00后”不简单,返乡当起了 “新农人”

2024-02-29 15:4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孟彤晖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大众网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

  2月28日,在济南市济阳区回河街道郑大箔村西红柿种植大棚里,一对“老把式”和“新农人”的技术交流像往常一样,气氛热烈地讨论着田间的管理经验。

  “西边的樱桃西红柿得吊秧了,浇水的时候一块充上肥料,小水勤浇。”郑大箔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孙德平循循善诱,“樱桃番茄在种植时要采取‘高起垄栽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棚里的种植温度,而且土壤的透气性好,有利于作物吸收底肥。”

  “新农人”张嵘今年22岁,刚刚大学毕业1年多,空乘专业的他,压根没想过自己会回老家种地。

  返乡做起“新农人”,棚里栽种“兴农梦”

  “毕业一年参加了很多工作,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去年麦后听说村里准备建设高标准智能化高温大棚就提起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深入地了解发现这个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并且现在国家对农业这个块也是大力扶持,之后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沟通,我就报了名,最后也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在问到张嵘为何返乡种植时,张嵘坦然道。

  “刚开始有些人不太理解我返乡创业的选择,觉得放弃大城市的车水马龙、繁华高薪不划算、不值得,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城市来到农村打拼,同样面临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从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到田垄阡陌、鸟语虫鸣的环境变化,返乡创业绝非轻而易举就能成功。走好这条路,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敢闯敢拼、不懈奋斗、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张嵘坚定地说道。

  张嵘说:“凌晨5点多就来到大棚里了,一共种植了三个品种口感西红柿,今天我们就打叉子,如果说你要不拿掉,养分它肯定上不来,咱这个棚一共4亩半,种了有12000棵苗,3月中上旬差不多就能上市。”

  “我是在2023年12月26号种植了三个品种的口感小西红柿,前期主要工作是吊绳子和吊秧,现在的话主要是拿叉子和验花。”张嵘说。

  种植经验少之又少的张嵘,在谈到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表示,第一年种植主要也是向村里的老前辈们多学习,得到了个教训,是拿叉子和这个验花一定不能耽误,叉子拿晚了就吸取了养分,花验晚了开过就影响产量所以这两个一定不能耽误。

  一周7天,张嵘全都泡在大棚里,精心伺候着他的“宝贝”。张嵘每天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西红柿的长势。“如果管理得好,一年能收入四五十万元,前景还是很可观的。”对于未来,他充满了信心。

  “爆汁”西红柿,托起村子“致富梦”

  大棚里,西红柿藤蔓长势喜人,在阳光的沐浴下,郁郁葱葱的叶子如同绿色的海洋,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张嵘蹲在藤蔓枝叶里,翻看检查绿色藤叶。“现在,我们的西红柿不光走市场销售,更多的是走电商和采摘的途径。”孙德平表示,“我们的西红柿口感丰富很受欢迎,现在从早到晚的采摘客一拨接一拨的,供不应求。”

  回河西红柿以汁水丰富著称,论及回河西红柿的汁水丰富,张嵘可以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回河西红柿的品种特殊,相较于一般西红柿拥有的3-4个心室,回河西红柿拥有六个心室,而更多的心室则意味着更多的汁水。

  为进一步追求“爆汁”的口感,回河西红柿还被规定了大小。“现在回河西红柿最好的果型是150g-200g的中型果,可以说是将正常大果的果汁浓缩储蓄在一个中型果实里。”孙德平补充道,“为防止回河西红柿的‘爆汁伤害’,在品尝时应该先从西红柿的尾端咬破一个小口,啜吸里面的汁水,等汁水吸得差不多了,再大快朵颐。”

  入口清甜、汁水丰富,郑大箔村的西红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大西红柿每斤的价格在2元-3元,水果西红柿能卖到每斤7元-8元。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则农民富。通过发展西红柿大棚种植,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的发展壮大。

  孙德平表示:“现在我们全村一年生产西红柿在200万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500万,在未来几年,我们要打造富硒产品,真正成为济阳区的支柱产业。”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