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巡礼,第二组济南市,市长孙述涛这样谈新旧动能转换……

2020-11-30 14:19:36 来源: 大众日报观澜 作者: 大众日报

  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国家赋予山东省的重大战略任务。三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大众日报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推出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巡礼专题,今天推出第二组《塑造省会“龙头”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走在前列

  ——济南市市长孙述涛谈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是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第三年。作为国家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综合试验区的三核之一,济南市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3个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历史机遇。把握时代脉搏,济南市正聚焦全面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队伍前列,努力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领头雁”。就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3年来的成效与措施,本报采访了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孙述涛。

  大众日报:2018年1月,山东省提出形成“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明确要求济南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请问您,3年来,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工作取得哪些成绩?

  孙述涛:3年来,济南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对标试验方向,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省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全面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育新的积极态势,连续3年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前列。2018年,济南市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省第一。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跑全省,综合实力跻身全国20强。特别是今年以来,济南市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列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首位,完成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2.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9、28.4个百分点。

  大众日报:在具体工作中,济南市如何高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有哪些典型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孙述涛:我们注重加强顶层设计,高水平编制《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成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统筹研究部署、协调推进动能转换各项工作。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促进工业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关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专班推进、督导考核于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力保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扎实推进。

  完成区划调整,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支持莱芜区、钢城区加快发展政策措施落地实施,社保接续、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等实现“等高对接”,济莱高铁开工建设,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落户莱芜区,区划调整红利快速释放。区县经济加快发展壮大,章丘、济阳融入市区发展格局,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元区县达到3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元区县达到4个。2020年,市委研究确定了“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做强东部科创实力和产业能级,加快推动西部提升振兴,以更大力度推进南部山区生态保护,推动北部建设全面起势,优化中心城区城市肌理和风貌,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和引领作用,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全域发展格局,推动省会发展从空间拓展向内涵式优化转变。

  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动能转换活力。为统筹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出台实施《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市级统筹的意见》《关于加强土地储备市级统筹的意见》《关于加强财政收支市级统筹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强产业发展市级统筹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持续深化“一次办成”“最多跑一次事项”“拿地即开工”改革措施,相关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出“在泉城、全办成”改革,按照最短时间、最简程序、最优服务要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2020年荣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按照“小管委会+大公司”“小机构+大服务”工作思路,全面完成13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开发区内设机构数量从109个压缩到64个,全面掀起“二次创业”新高潮。

  坚持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内生动力。聚焦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科技新11条”等政策措施,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政策链。院省市共建的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开工建设,14家“中科系”院所相继落户济南。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运营,国家超算中心科技园建成启用,大科学装置落地实现零的突破,齐鲁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济南)正式启用,全市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形成集群化态势。创新型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浪潮集团获批国家级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中国重汽全球首台纯电动无人驾驶集装箱重卡成功下线。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提升产业能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链长制”,创新提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传统动能升级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上云”工业企业达3万家,小鸭、轻骑、康巴丝等老企业蝶变重生,关停“散乱污”企业7600余家,建厂近60年的济钢钢铁产能全部退出。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20年上半年,全市“四新”经济比重达到3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4.5%。入围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12家,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省级以上瞪羚企业80家。目前,全市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突破1500亿元,“智造济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载体建设,拓展动能转换空间。把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作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编制完成建设总体方案,确立了“1+4+16+N”的规划框架体系,相关规划加快编制。齐鲁大桥、凤凰大桥、黄河大桥改扩建和泺口隧道“三桥一隧”建设强力推进,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和智慧物流产业园等六大园区加速建设。济南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综合排名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11位。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山东省肿瘤质子临床研究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高端医疗孵化研究中心等引爆项目进展顺利。济南国际金融城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2家、中国500强企业21家,各类金融企业、金融机构达到330余家,形成产融互促共进良好局面。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欧亚班列快速增长,覆盖16个国家40余个城市,开行数量占全省近四成。国际货运航线逆势发展,新开10条航线,初步搭建起“欧美亚”国际货运航空网络。济南综合保税区、章锦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一港二区三场”口岸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获批建设,推出320项制度创新措施,向国家和省报送30项可复制推广新案例。济南正向着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城市奋力前行。

  大众日报:接下来,济南市政府准备如何推动相关工作,争取实现“五年取得突破”目标任务?

  孙述涛:下一步,济南市将继续对标对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扬起龙头”工作要求,咬定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动摇,立足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瞄准国家中心城市前进方向,继续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举全市之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规划建设,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蹚出路子、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当好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努力在全省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当先锋、挑大梁!

  塑造省会“龙头”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何峰涛 王庆军 郝兆印 郝雪莹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济南市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处于领跑位置。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7248.40亿元,同比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增速列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首位。这得益于济南市近年来着力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自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3年来,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相关各部门扑下身子,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攻坚行动,转变管理思路,发挥政策引领,明确主攻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壮大实体经济,塑造省会“龙头”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畅通机制“血脉”

  让动能转换迸发活力

  动能转换,机制畅通方能水到渠成。

  “零跑腿”“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站式服务”“一次办成”“独任审批”……近年来,济南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行政审批环节精简提效、体制机制创新之路上探索出一批先进经验。

  2018年,济南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财政、建设等8部门,将中标通知书发放流程办理环节从7个减至3个,实现网上自行办理“零跑腿”。2019年,一次性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投标报名、招标公告(文件)审查、原件核对及开标前专家论证环节,属全国首例。“交易时间压缩5日,放宽投标时间15日,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济南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

  2018年8月,山东省要求各市、县(市、区)将行政审批及有关政务服务等职责进行整合,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当年年底前,济南市及各区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完成组建,创出“极简审批”济南模式。

  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成立后,将27个部门的262项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划转集中实施。2019年4月1日,顺利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模式,审批服务资源整合效应得到充分释放。2019年,济南市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第一,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创新奖”。2020年,济南市荣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2020年6月,济南市兴农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志勇到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申请办理民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业务。让他没想到的是,该业务当天就办理成功,比承诺的5个工作日快得多!原来,由于济南市实行“独任审批师”制度,过去行政审批链条过长、环节过多、权责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独任审批师”制度属济南在全国首创,推动审批决策扁平化管理。2020年首批聘任独任审批师47名,各区县首批聘任127名。目前已累计办件量达20万件,简单事项“立等可取”,审批服务效率“再提速”。

  面对2020年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济南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打通政银企壁垒,创立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从市县两级金融机构优选服务专员,组建金融辅导队,结对辅导企业,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截至2020年10月底,金融辅导员对接有融资需求企业1148家,涉及金额293.4亿元,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家发改委开发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简称全国“信易贷”平台)。2019年12月,济南成为全国首个落地全国“信易贷”平台的省会城市。对通过“信易贷”平台向济南市中小微企业发放的新增贷款,为金融机构提供2.5‰~5‰的财政补助。同时明确,今后制定出台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均需将“信易贷”平台纳入支持范围。截至2020年10月末,济南市入驻全国“信易贷”平台的金融机构已达42家,发布金融产品189个,成功放款总额达3.68亿元,企业融资需求额月均环比增长122%。济南市中小微企业通过“信易贷”平台获得融资的利率低于传统金融产品约2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为主导

  经济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

  不断推陈出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要义。

  济南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战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创新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

  区位条件优越、人才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沃土,济南迸发的创新活力引来“国家级”关注。2020年10月29日,山东省、济南市与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签署共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合作协议。济南已先后引进14家“中科系”院所。

  近年来,济南还积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超前布局高端前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2020年,济南市获批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大科学装置落地实现零的突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运营,引领带动空间行波管、齐鲁卫星等50余个高端项目在全省布局。全球首个量子信息技术焦点组成立,国家超算中心科技园建成启用,齐鲁科创大走廊启动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开工建设。

  2019年7月,“四不像”机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济南成立。以“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理念,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创新、有利于转化、有利于商业成功的可自我修复、风险可控的运行机制。现已凝聚91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立64家科研机构,实施300多项发明专利,转化研究200多项前沿产业技术成果,孵化99家高技术企业,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亿元。

  济南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形成集群化态势。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济南)正式启用。建设量子保密“齐鲁干线”,打造国际领先的“量子谷”。依托E级超算、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装备等优势资源,大力构建数字产业生态,加快打造“中国算谷”。加快推进重点芯片项目,建设北方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区块链、空天技术、核电装备等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在济南迅速崛起。浪潮集团获批国家级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其服务器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三。中国重汽全球首台纯电动无人驾驶集装箱重卡成功下线。神思电子智能服务机器人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重大工程。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机、全5G环境下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系统、中低速磁悬浮轨排F型钢、高纯半绝缘碳化硅衬底、大型全自动双臂快速冲压生产线等一批全国领先甚至全球领先技术先后取得突破。

  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经济动能转型之核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产业升级动力机制的转换。

  近年来,济南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创新性推出产业链“链长制”,产业提升释放的经济发展势能也随之显现。

  2020年8月底,济钢片区景观设计方案发布,占地达45万平方米的森林公园揭开神秘面纱。建厂近60年的济钢1200万吨钢铁产能全部退出,“无钢”济钢实现华丽转身,空天信息产业陆续导入,环保新材料产业园、“四新”产业园、济钢“创智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此外,小鸭、轻骑、康巴丝等一批济南市传统企业实现“老树发新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为新旧动能转换打开广阔空间。

  为落实省“十强”产业发展,济南推进落实十大千亿产业“6个1”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培育力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培强。医疗康养、生物医药、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加速崛起。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0亿元和3400亿元。医疗康养、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企业上云3万家,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省级以上瞪羚企业达到80家,入围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12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2020年,济南市积极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全力推动打造中国算谷、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建设“智慧泉城”等工作。1至9月,全市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20.6亿元,同比增长29.8%,14家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20年前9个月实现营业收入1025亿元,同比增长20%。齐鲁制药董家制剂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银丰生物医药产业园、商河高端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华熙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加速集聚。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及产业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在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济南药谷

  眼下,济南一个新名词——“链长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20年8月13日,在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提出聚焦产业基础好、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发展潜力大的12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10月15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就“链长制”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推动各产业链做大做强。两个月时间内,两次召开高规格专题会议对“链长制”实施进行专题部署,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济南“链长制”更为完善,在全市经济工作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市领导任各链链长,部门负责人牵头,工作专班具体推进,打造分工有序、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这是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济南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一号工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

  “链长制”统筹产业发展要素资源,打破产业发展壁垒,加快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链条,为省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在此政策支持下,到2025年,济南十大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万亿级、五千亿级、三千亿级和千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新格局。

  新型载体建设崛起

  促发动能转换裂变效应

  没有强有力的平台载体,就无法对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产生良好的支撑作用。

  济南市通过不断强化重点园区的承载功能,多点支撑、板块联动的动能转换格局正在形成。

  2020年10月30日,“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隧道东线贯通。隧道一头连着济南主城区,一头连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待其全线贯通,济南市的“携河发展”战略将迈出坚实一步。

10月30日,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东线顺利贯通

  定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示范、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高水平开放新支点、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承载着泉城“携河北跨”的梦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总部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目前,起步区确立了“1个总体方案+4个综合性规划+16个专项规划+N个专题研究”的框架体系。齐鲁大桥、凤凰大桥、黄河大桥改扩建和泺口隧道“三桥一隧”工程强力推进。绿地国际会展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和智慧物流产业园等六大园区加速建设,市政路网和配套工程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

  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是省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在建设“康养济南”、实施“西兴”战略中,医学中心重任在肩。该中心片区规划总投资2000亿元,分4批开工重大支撑平台、医疗服务、产业载体、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28个,已完成总投资三分之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即将实现首期运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二期工程年内将陆续交付使用,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将成为我国获得质子设备进口牌照中首个投入临床治疗的质子医院。此外还落地精准医学、生物医学新技术、医疗医械、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各类项目204个,引进高端人才团队26个,注册医生集团56个。

  济南市建设提升以国际金融城为核心的金融载体平台,加快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占地26.3平方公里的国际金融城现已初具规模,寓意“山、泉、湖、河、城”的五大标志性超高层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引进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动基金公司、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新金融健康发展。区域内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2家、中国500强企业21家,各类金融企业、金融机构达到330余家,英国BP石油、苏黎世保险、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等知名机构先后签约落户。

  持续扩大开放水平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等时代大背景下,济南市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奋力挖掘新旧动能转换潜力。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山东自贸区119.98平方公里中,有37.99平方公里位于济南,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2020年初,济南印发自贸区济南片区实施方案,确定7个方面162项具体创新举措。金融、海关、税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等部门先后发布100多项支持片区发展的新政策,80%以上的试点任务已进入实施阶段,40%已落地。

  3月19日,绿地(济南)全球商品贸易港项目奠基暨产业签约仪式举行。作为自贸区济南片区首批签约项目,计划引入各类海外商品22000余种,推进“进博会”资源在济南落地,打造“买全球、卖全球”贸易大平台。

  扩大对外开放,还需进一步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目前,“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济南欧亚班列线路达到7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5国。“济南董家—青岛黄岛”班列打通济青陆海联运大通道。济南至法国巴黎、比利时列日、芬兰赫尔辛基航线开通,至香港航线实现复飞,搭建起“欧美亚”国际货运航空网络。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积极推进物流园区、物流枢纽建设。济南市已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如今的济南,高端、高质、高效的前卫产业激湍澎湃、崛起成峰,引领着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新旧动能转换为省城装上了强劲的“硬核”发动机,助力美丽的泉城济南,高高扬起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始终走在前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董欢欢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