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聊城新建68个“两场同建”项目

2020-07-07 09:39:54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聊城新建68个“两场同建”项目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刘九洲 程浩

  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欣苒工艺品有限公司成品区,汽车造型的毛绒拖鞋、巴掌大小的布艺小狗陆续“走出”国门,这些远销海外的产品出自潘书芳带领的农家姐妹之手。记者走进加工车间,看到女工们坐在缝纫机前“飞针走线”。60多岁的贫困户郎秀焕,穿行在缝纫机和女工们的工作车间,因为身体原因,郎秀焕无法像女工们那样久坐,只能在车间干些打扫卫生的零散活儿。

  “公司很照顾我,每月能发1800块钱工资,我很满足了。”郎秀焕说,这样的收入对她和家人来说,十分可观,因此她很感激潘书芳。

  带领家乡姐妹致富一直是潘书芳的愿望。潘书芳曾是一家企业高管,几年前,看到家乡有发展机遇,潘书芳决心回乡投资建厂。如今她开办的欣苒工艺品有限公司是当地有名的就业工场。潘书芳介绍,工厂现有女工150余人,周边省市代加工点女工300余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女工来自贫困家庭,她们就近就业,努力改变贫困生活。

  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脱贫,是聊城市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建起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里,63岁的张李村贫困户陈学兵是示范园里负责葡萄大棚的“正式工”。陈学兵告诉记者,老伴儿患尿毒症,需要定期接受透析治疗,自己无法外出打工。2017年,他在当地流转120余亩土地建起了以高标准生态养殖区为主、以葡萄种植区和休闲观光区为配套的“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示范园。拥有一定种棚经验的陈学兵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进入园区打工,成了技术“大拿”。“在这里干活,每小时能挣8块钱,每天干6个小时,既有时间照顾老伴儿,也不耽误种自家的三亩四分地。去年,仅在这里打工就挣了8千多块钱。”陈学兵说。

  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提供就业岗位,引导和支持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是聊城创新实践规模农场、就业工场“两场同建”的生动实践。“‘两场同建’推动了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一体推进。”聊城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同章介绍,聊城市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工商资本到农村建设农场,发展规模农业,既推动了农村产业调整优化,又增加了农民土地流转收入;同时,从土地上释放的大量劳动力,通过就业务工进一步增加收入。聊城建设就业工场,坚持按需兴办、以产定建,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重点引进环境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据悉,聊城探索实施的“两场同建”,主要根据贫困群众分布特点、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结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在发展比较落后、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片区化推进规模农场、就业工场布局建设。去年,聊城依托“双招双引”,兴建起了以莘县古城镇田园综合体项目、东阿县牛角店镇鲁望农业项目、冠县范寨镇古今庄园有限公司、阳谷县即发华欣针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两场同建”试点项目14个。通过分析总结,“两场同建”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激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酵母”效应以及探索形成个人和集体“双增收”模式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

  今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将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20%(2800万元)、省奖励资金240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支持“两场同建”项目建设。目前,全市新建“两场同建”项目达68个,已完工项目10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俊怡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