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先行区丨从0到1,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2024-04-20 07:21:4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烟台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号”。

  □ 本报记者 王 建 贾涵宇

  陈晓婉 张文婷

  一家民营企业打破产品、技术、装备三封锁,实现碳纤维自主可控;家电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两年多时间突破关键共性技术10多项……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4月12日至18日,在“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看到,山东各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涌现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新动能。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不得也慢不得

  高油酸大豆、香味玉米、耐除草剂水稻、高维C生菜、高GABA番茄……在济南高新区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陈列着一株株与众不同的植物,它们都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来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作物的基因进行敲除、修改等操作,从而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要实现基因编辑育种,首先要有“基因剪刀”。“‘基因剪刀’就是酶,存在于自然界中,谁先找到有活性的酶并且能够改良提升酶的活性,谁就能申请专利。”舜丰生物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李国甫说,寻找“基因剪刀”,速度是关键。

  为了更快找到好用的“剪刀”,舜丰生物搭建了国际一流的基因编辑工程化研发平台,形成“基因编辑+”多技术融合的创新体系。目前,舜丰生物已经自主研发了包括CRISPR Cas SF01和CRISPR Cas SF02在内的多把“基因剪刀”。“我们的‘基因剪刀’与国际通用的‘剪刀’相比,更小、更容易载体传递,而且在一些作物中的编辑效率更高。”李国甫介绍。

  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剪刀”,舜丰生物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了20余种高产优质的超级新品种。2023年4月,舜丰生物高油酸大豆获得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率先开启了育种技术的产业化。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不得也慢不得,谁能走在前面,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认识到这一点的不只有舜丰生物。

  120英寸屏幕可卷可折可发声,在海信集团,全球首款8K激光电视令人称奇。依托于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海信牵头制定了激光显示领域各类国际国内标准,拥有响当当的“江湖地位”,激光电视销量占全球市场的近50%。

  海信的领先地位,得益于超前的技术布局。“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意识到电视尺寸越来越大是必然趋势,同时也预见到随着尺寸增大,电视的重量、功耗等也会急速变大,于是我们开始寻找一种不依赖液晶显示屏的技术。”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显荣说。

  与液晶显示相比,激光显示具有发光效率更高、能耗更低、健康护眼等诸多优势。看准这一点,海信在行业内最早开始激光显示相关技术研究,经过不懈努力,于2014年推出全球首款100英寸激光电视,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在此基础上,海信持续深耕。截至今年3月,海信累计申请国内外激光显示专利2552件,在行业内遥遥领先,正在加快推动激光显示在家用、展览展示、文娱、数字放映、车载显示等场景的应用。

  认准了,就坚定不移走下去

  脐动静脉导管用于早产儿、新生儿输液治疗,全球仅有两家制造商,其中一家是位于淄博的山东安得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包括脐动静脉导管在内,安得医疗有12项产品在国内率先上市,填补国内空白。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5种产品。我们采取了低成本快速上量的市场策略,但由于产品方面缺乏竞争优势,连年亏损。”安得医疗总经理邹鹏说。

  痛定思痛,安得医疗调整经营思路,决定走技术创新之路。然而,三类一次性医用耗材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注册证、实现市场准入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周期长、投入大,这对一家连年亏损的企业来说谈何容易。

  “在困难的形势下,我们没有动摇,仍然坚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产品开发,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邹鹏介绍,安得医疗的研发投入始终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以上。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2010年国内首款1.2μm精密过滤输液器上市、2011年国内首款0.2μmTPE输液器上市……在13年的时间里,安得公司12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随着新产品不断推出,公司逐渐走出了困境,从2010年到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截至目前,安得公司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122项,其中三类注册证90项,是淄博市三类医疗器械证书最多的企业。

  创新维艰,尤须定力。认准了就坚定不移走下去,在这一点上,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与安得医疗不谋而合。

  简简单单一根“丝”,强度是钢铁强度的7到9倍,密度仅是钢的五分之一——这就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

  碳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氢能源、风电、体育休闲等领域,曾几何时,我国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原本生产鱼竿的威海光威集团于2002年成立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搞起了碳纤维研发。

  碳纤维研发要攻克设备、工艺、原辅材料等关卡,难度极大。“最多的时候,我们公司贷款高达27亿元,当时做碳纤维看不到回头钱,也不知道是3年、5年甚至10年才能突破。”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宗杰说。靠着坚持和努力,光威不仅将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推进到国际先进行列,还自主研发设计了碳纤维生产全套设备,实现了生产装备国产化。“如今,我们的威海基地有七条生产线,几千吨的生产能力,有力保障了我国在高端应用领域碳纤维的使用需求。”丛宗杰说。

  用好国内国际科技资源

  “做酵母不做馒头”——走进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这个家电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自我定位令人印象深刻。

  “做酵母不做馒头,是指国创中心不直接做终端产品,而是要聚焦家电行业的底层共性关键技术,去突破单一企业无法突破的问题。”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桂志辉说。

  这种“酵母”作用,从国创中心“公司+联盟”的运营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国创中心的承载主体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由海尔等14家股东共同发起成立,依托“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和“高端智能家电产业联盟”两大联盟,让更多家电企业参与进来。“这样的话,大家就可以第一时间共享国创中心创新成果。”桂志辉说,国创中心确定了本体、智能、安全、场景4大领域,累计突破10多项先进技术,其中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持续建设9个开放实验室和4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大部分已上线运营,为业内超过150家企业提供服务。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是闭门造车,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用好国内国际科技资源。

  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全球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工船、亚洲最大的滚装运输船……在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研究院大厅的沙盘上,大国重器整齐排列。近年来,中集来福士累计交付上百座各种类型的海洋装备,其中钻井平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以上,所设计和生产的“蓝鲸”系列钻井平台,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可以覆盖全球95%以上的海域面积,先后两次完成了可燃冰试采,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海工装备是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的领域,竞争极为激烈,取胜的秘诀何在?中集来福士的答案是:形成用好中欧互动的研发创新格局。“中集来福士研发人员达1200人,除了烟台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我们还在上海、深圳、挪威、瑞典建立了四个研发设计中心,形成中欧互动的研发创新格局,通过对外的技术协同与交流,拿到了很多国际订单。”中集来福士战略研发中心战略规划经理张月峰说。

  (本版图片由记者 王健 荆新年 刘英伟 贾馨儒 提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