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学费,面向山东省内学生!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为基层文保事业添砖加瓦

2024-04-26 18:17:3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邓玉莉

  在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之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今天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刻。在大众眼中有些神秘、“冷门”的考古学,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近日,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祭出一个创新举措:将免学费定向培养300名文物全科人才,由山东大学具体实施培养计划。每年录取约60人,5年完成该计划。

山东某文物机构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图源:齐鲁壹点

  面向省内学生,由山东大学定向培养

  根据《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工作面向山东省内高考生,每年培养不超过60名,5年时间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考生成绩需达到山东及招生高校相关分数要求,并承诺毕业后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工作不少于5年,重点向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倾斜。

  《办法》规定,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由山东大学面向全省实施,招生专业为考古学。在校学习期间所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由省财政按每生每年10000元的标准单独足额及时拨付高校。其中,生活补助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2400元(每月200元,按12个月计),由学校足额发放给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生。

  需要注意的是,定向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入学后不得转学和转专业。在培养期和服务期内,定向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不得参与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或报考全日制研究生。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要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有关要求和定向培养协议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工作,入职时签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

  山西免费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系全国首创

  其实,山东并不是第一个推出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举措的省份,早在2022年,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通过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县以下基层文博单位输送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确保他们入职后有编有岗。这一基层文保人才的创新培养方式,在全国属于首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山西的这则通知引发高校考古专业师生的广泛关注。而在网友点赞的背后,是山西作为文物大省面临的文保压力。

图源:视觉中国

  山西是文物资源富集的大省,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排名第四。现存古建筑28027处,也名列全国前茅,其中,元代及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500余座,占到全国80%以上。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指出,山西文物的基本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品质高,保护任务繁重,安全压力巨大。

  正因如此,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的意义才显得格外重要。

  据此,山西省文物局会同山西省教育厅、山西大学专门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方案,2.5年用于理论学习,1.5年侧重于实践教学。毕业生定向就业后,能够承担考古、文物建筑和博物馆三方面工作任务,基本满足基层工作需求。

  “有利于吸引更多有志于文物保护事业的青年才俊参与到我省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缓解基层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提高我省基层文博队伍的综合素质。”程书林还指出,培养文物全科人才有利于加强基层文博机构专业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保持基层文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文物全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操

  山西推行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工作已经快两年了,以山西大学为例,可以看到文物全科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实操性。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2023年4月,山西大学首批文物全科新生之一的李雯琪和同学们曾集体到临汾市尧都区工地、临汾市博物馆、陶寺遗址、运城市芮城县坡头遗址考古工地、运城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坡头遗址,她第一次见到了正在发掘的考古工地。

山西大学文物全科专业学生上陶器制作实验课(2023 年 5 月 27 日摄) 受访者供图 图源:《瞭望》新闻周刊

  课堂上,李雯琪也学会了用泥条圈筑法、轮制法制作陶器。一次次失败中,她领悟到制作陶器特别需要细心和耐心,要时刻控制泥的湿润程度,控制手的力度。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介绍,文物全科人才的四年培养中,两年半为理论学习,一年半侧重实践教学。“希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尽快承担起基层的文保工作。一旦发现壁画脱落、古建倾斜、木构件劈裂等现象,至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向什么部门、哪些专家求助。”王小娟说。

  在课程设置上,既有专业基础课程、文史哲方向的通识课程,也有某一领域的精深课程、体现山西文物特色的课程等。

  此外,今年暑假,山西大学2022级和2023级的190位文物全科学生将参与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山西大学约480名文物全科学生利用寒暑假,前后将有6个多月的时间参与此项工作。

  长期存在的人才缺口亟待弥补

  在加快培养我国高层次考古学人才的背后,是我国考古学领域长期存在的人才缺口问题。

  从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成立开始算起,我国考古学专业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虽然历史悠久,但考古学专业一向被认为是“冷门”专业。

图源:视觉中国

  但如今,考古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多。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杜正贤对考古学专业的就业形势颇有信心,“考古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应该是非常好的,考古方面的人才是奇缺的,全国一年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仅2000人左右。全国考古学专业机构的人才需求量远大于这个数字。”杜正贤说。

  作为公认的文化大省、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文博事业在近些年进入发展快车道同时,人才尤其是基础工作人才的短缺显而易见。

  在文物通才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非常切合山东实际需要。我国先行文物事业的发展,可以说纵向让百万年的漫长时间轴在具体时代研究方面更加细致、具体,横向又分出若干的细分领域,像发掘之后,有保护、科技修复、各学科的交叉应用等。考古发掘还与社会方方面面存在实际联系,如城建、城规、旅游、教育……可见,仅有专家群体是不行的,还需拥有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文物全科人才,可以参与处置或临机解决一些社会需求的问题,比较迅速地补上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短板和漏洞。

  《办法》中有一条很重要:“有志于参与文物事业并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按规定转为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生”。再加上有关基层工作五年的规定,这其实也是最起码的门槛。文物工作的性质决定与田野、基层有关,真正有志于该事业的人才可以选择报考。

  上有政策的倡导,中有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召唤,对个人人生设计来说,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也不失为岗位成才的好路径。

  (海报新闻编辑 邓玉莉 综合《瞭望》新闻周刊、科技日报、齐鲁壹点、太原日报、新黄河等)

初审编辑:于琳琳

责任编辑:张达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