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们:在济南一馆办证,30家图书馆可以通借通还啦

2019-12-24 09:30:23 来源: 济南时报 作者:

  凭一张借阅证,便享受山东省图书馆、驻济高校图书馆、济南图书馆等30家图书馆和超过300家社区分馆的图书资源,这一“跨界”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共建,正在济南变为现实。

  25日,“泉城图书馆联盟”将正式成立。从相互独立的图书馆到“全城一家图书馆”,从各自开展服务到共建“泉城图书馆联盟”……打破行业壁垒、整合优势资源,济南的“图书馆共享时代”即将到来,济南市民也将迎来不一样的阅读新体验。

  一馆办证,30家图书馆通借通还

  成立“泉城图书馆联盟”被列入2019年济南市政府20件为民办实事之一。经过近一年奋战,“泉城图书馆联盟”平台将于25日开通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济南市图书馆馆长郭秀海介绍,泉城图书馆联盟是在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教育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济南市图书馆发起,以济南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基础建设的全市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共同体。联盟秉承“平等、免费、无区别服务”的理念,联合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大学图书馆、市属高等院校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市第二图书馆、各区(县)公共图书馆、泉城书房等30家图书馆和超300家社区分馆,搭建了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服务平台,开展文献信息资源联合建设、联合开发、联合服务、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了“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通行,就近借还;一馆藏书,各馆共享”服务功能。

  也就是说,市民无需重新办卡,只需持各联盟馆原有的有效借书证便可享受通借通还服务。“目前济南市图书馆社保卡读者还不享受该项服务,读者借还图书也需要到服务台人工办理。”郭秀海特别提醒读者。不过,他表示,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和设备的不断增加,自助服务也有望实现。

  业内人士表示,“泉城图书馆联盟”实现了人群密集区域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将开启泉城市民“15分钟”阅读生活新体验。

  济南大学图书馆对校外市民免费开放

  高校图书馆向校外读者免费开放的呼声由来已久,但一直以来,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对校外读者都有所限制。随着“泉城图书馆联盟”的成立,这一难题实现突破——济南大学图书馆作为第一家试点高校图书馆,将正式对校外读者敞开怀抱。

  济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王爱国说,如果说公共图书馆是引导市民“全民阅读”的主阵地,那么大学图书馆则是保障读者“终身学习”的主力军。而济南大学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大学,天然就具有服务济南城市、服务济南市民的义务和职责,所以他们很乐意作为第一家试点高校图书馆“为民办实事”。

  他介绍,济南大学图书馆有主校区和舜耕校区两处馆舍,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藏书320余万册,有近8000个阅览座位,实行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全开放服务模式。“根据联盟协议,目前我们两个校区图书馆向所有联盟机构读者开放纸质图书借阅服务。入馆市民只要持有联盟机构的有效读者证以及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入馆阅览和借阅图书。”王爱国表示,因高校图书馆是人群密集区,从公共安全角度出发,他们一直采取凭卡凭证入馆方式,以便结合覆盖全馆的高清监控系统,来确保读者的学习环境安全。图书馆对校外市民开放时间为8:00—22:00。

  省图、市图读者得到相互认证

  虽然位于同一座城市,但此前,山东省图书馆和济南市图书馆间并未实现通借通还,市民到两馆借书需开两个账号,这成为很多爱书市民的遗憾之一。如今,山东省图书馆也加入了“泉城图书馆联盟”。

  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周玉山介绍,目前,济南市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及各家联盟馆已实现借阅证相互认证。持济图及其他联盟馆借书证的读者可在省图书馆总馆阅览、借书、还书,享受与持省图借书证读者一样的服务。反之,持省图借阅证的读者也可以前往济图或其他联盟馆阅览和还书。“目前,山东省图书馆少儿馆还未正式加入联盟,正在探索当中。”周玉山说。

  搭建异构系统平台,成为全国首创

  30家图书馆真正实现通借通还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也是“泉城图书馆联盟”攻克的难关之一。

  济南市图书馆邀请国内先进技术企业,奋战180天,研发完成了基于国际先进NCIP协议的异构系统平台,相当于在省、市区、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各个运营系统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真正实现各联盟单位系统兼容,借书、还书、续借跨系统、跨馆际操作。这是全国首创。郭秀海说,这一平台的搭建,也为未来更多图书馆加入联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此外,为确保联盟顺利建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教育局相互协调配合,还先后开展3次全市图书馆摸底调研,召开8次协调推进会,邀请省、市行业专家学者进行专项研讨,深入了解意向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同时,还组建了联盟筹备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推进工作方案及联盟章程、加盟协议、服务宣言等。

  郭秀海表示,未来泉城图书馆联盟将继续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模式,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联盟建设中,逐步加大对社会开放程度,推动资源信息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业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