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中喆
牛年的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的窗外没有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而屋内则充盈着浓浓的年味。空气污染和安全隐患也随之降低,因鞭炮燃放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大幅减少,“禁鞭”不仅为空气“减负”,也为健康“加码”。
放鞭炮、祭灶等都曾经是重要的年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承载着中国人年文化的很多民俗符号也随着社会的需要,随着技术革新、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但是,不管年俗怎么变,变出多少新花样,春节的精髓却从未改变,“团圆、祝福、祥和、感恩、憧憬”是中国人过年永恒不变的主题:年味蕴藏在新出现的年俗里,融入不断的传承与变化里。
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表示,所谓年俗其实是过年期间人们行为方式中约定俗成的做法,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其核心是调适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加强交流沟通,促进和谐,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与时俱进的变异性。“新形势下,我们一是要用新理念发展传统年俗、重新认识传统年俗,顺势而为将一些异化了的春节习俗资源重新加以整合扬弃,以营造好的节日气氛。二是用新智慧大力营造新年俗,适应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用新方式过好七天长假。视频拜年、看春晚、看电影,都是过年期间的绝好选择。”
济南文化学者侯林说,鞭炮的禁放是一件大好事。原来,放鞭炮确实是过年最重要的年俗之一,但是,所有的年俗都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近年来,春运、春晚、微信拜年等都可以看作新年俗,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年俗。所以,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在年俗的“变”与“不变”中,我们可以从深层次看出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山东大学教授、民俗学家张士闪对记者说,古往今来,春节民俗一直在变,反映了人们在努力保持某种文化价值的同时,对于具体生活安排的选择和调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年俗的形式会变化,但肯定不会消亡。传统的春节习俗产生于农业社会,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的交际圈扩大了很多,于是就出现了短信拜年、旅游过年、晚辈给长辈发“压岁钱”等新年俗。各种新年俗的盛行,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年俗只是过年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都蕴含着人们对于家庭和新一年的情感寄托。改变的只是过节的外在方式,新老年俗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变化。”
新年俗“形”变“神”不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叶涛说,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俗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其表现形式随时在变,但其文化内核一脉相承,节日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禁燃禁放”之后,鞭炮声没有了,但春节文化的精神核心并没有改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中喆
2月10日,在泉城路中段设置了三组沉浸式体验立体灯光造型,市民可以进入灯光造型打造的或喜庆、或浪漫、或梦幻的场景里体验。三组造型中一组为用含有彩色LED灯透明的丝线组成的柳树造型,一根根细丝线如同摇摆的垂柳,变换着五彩的灯光;[详细]
2月10日,在济南西城的印象济南·泉世界,大红灯笼、多彩的道旗、绚丽的拱门将这里装扮一新,市民们边走边逛,感受着即将来临的新年气氛。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济南大街小巷也都张灯结彩,盛装亮相,营造出了浓郁的节日氛围。[详细]
在2021年千佛山春节庙会暂停举办,以及景区内兴国禅寺及灵官殿、财神殿、福寿宫、舜祠、三圣殿、鲁班祠等室内景点暂停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在大年初一的人气依然“很旺”。[详细]
今天气温回暖,适宜市民出游一览泉城美景,各景区、景点纷纷策划推出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迎接游客的到来。与此同时,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在大明湖盆景园举办了迎新春水仙展,弘扬传统水仙文化,集中展示了济南本土的水仙花雕刻技艺。[详细]
今年春节期间,多个文博场馆打破往年闭馆常态,正月初一正常开放。” 下午,市图书馆也迎来一个进馆小高潮,“今天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有参加亲子阅读的,也有看电影的。[详细]
护城河畔的迎春花朵朵绽放,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济南老城区新装迎客来。2月12日,农历新年第一天,济南风和日丽,市区最高气温达到18℃,娇艳的迎春花朵朵绽放,河畔的垂柳已经吐露嫩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