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晖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朱晓冲 郭由 济南报道
“和别的草莓不一样,这种草莓香、糯、鲜、甜,口感好,糖分高……”在历城区唐王街道,胖子草莓园老板邵建海正热情地介绍着自家草莓。穿梭在草莓种植棚里,他随手掐掉几片多余的叶子,又轻轻托起一颗颗白色果实。
“它叫‘胖子一号’,是去年新培育的品种,独一无二。今年也就种了1个棚,上市后供不应求。”种植草莓20多年,邵建海说自己把草莓研究了个遍。近日,记者来到胖子草莓园,听他讲述“金奖”草莓的诞生和“莓”好生活的愿景。
唐王街道胖子草莓园老板邵建海
新品种刚上市就供不应求
一般而言,草莓的生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包括萌芽和开始生长期、现蕾期、开花和结果期、旺盛生长期等等。要想果实长得好,每个阶段都有绝招,邵建海种植时也不例外。“比如结出的草莓偏软,有人猛通风,越通风就越软。冬天越冷,温度越是调高,草莓的品质口感越好。肥料、温度、通风,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很关键,需要摸索经验。”
大棚里的草莓
药残化验合格、果形漂亮、品质优良,这是评选草莓不可或缺的条件。2021年,邵建海选送的章姬草莓斩获了第九届世界草莓大会金奖,而在此前,他选送的不同品种草莓也曾多次获奖。“连续5年,不光获奖,还都是金奖,除了章姬这个品种,还有香野,当时是获得了第18届中国(济南)草莓文化旅游节金奖。”绍建海说,其实比起种植,和团队一起研发新品种的难度也不小。“用‘胖子一号’举例,花朵还没开的时候,得慢慢拨开,刮掉粉,再用其他的东西影响蜜蜂授粉。这个品种不是嫁接的,1棵母苗大概能繁殖60棵子苗。”
荣誉证书
荣誉证书
荣誉证书
因得来不易,他很“宝贝”这些白色果实。“摸得重了就要烂,太可惜。说实话,其他棚可以进,这个白草莓的大棚任何人都不让进,不让采摘。”即便如此,一到草莓旺季,他采摘园的生意依然红红火火。“白草莓批发价40元一斤,市场上至少卖到50到60元一斤,就这还供不应求。
”30多个大棚,6个品种,每天几千斤的供求,从采摘到按尺寸分拣,从称重到包装入盒……几道工序下来,一盒盒新鲜的草莓就通过物流运往商超。“今年还跟上海盒马生鲜合作,提供了七八万斤草莓的原料果,销售总额达到300多万元。”
新品种“胖子一号”
认证绿色食品,拓宽销售渠道
每当到了销售旺季,除了邵建海,最忙的人当属他的儿子邵帅。“我也帮家里干活,主要负责草莓销售方面的工作。之前尝试过通过社区团购的方式卖草莓,今年11月份,有朋友给我介绍了客户,是上海盒马生鲜超市,就是说销路其实更广了。”
2019年,邵帅完成大学学业,就读于软件技术专业的他,却选择成为一名“新型”农民。“受家里影响,一直对草莓比较感兴趣。而且目前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大学期间也参加了一些政府组织的培训,关于集体种植,政策补贴之类的都有,毕业后就直接过来了。”
邵帅讲述草莓销售
在邵建海的记忆里,他是从自己推车卖草莓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你既要种好,还得要卖好。以前种草莓不赚钱,过春节的时候,我都是自己拉着去街上卖。这几年形成规模了,自己也找到方法了,不愁卖。”
说着,邵建海向我们展示起自己的法宝——一张“绿色食品”认证证书。“为什么我的草莓价格高还卖得好?我敢卖,不是随口说说而已,是因为品质有保障,自然是渠道更广。”
草莓大棚
从出租车司机到草莓种植专业户
说起来,大家都多少听过关于唐王村的美丽传说。相传,这里曾是唐王李世民东征驻扎之地,“物华天亦宝,人杰地更灵”。春日里,唐王村朝气蓬勃,瓜果飘香,令人流连。近年来,因为草莓超过1.6万亩的种植面积,每年近16亿元的产值,让唐王村再添“草莓之乡”的称号。作为村里第一批种草莓的人,邵建海还跟记者分享了自己“吃螃蟹”的历程。
1999年,一块玉米地成了邵建海的试验田。那时,他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奔波忙碌时总想寻些更好的生计。“听别人说可以种草莓,我也没经验,就自己开车到烟台、青岛那边学习。先是在我家的地里种,之后经验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又建了3个大棚,再到8个,到现在一共是30多个大棚,占地面积116亩。”
草莓大棚
从种植草莓开始,邵建海和妻子就基本没有回过家,吃住都在棚里。“不放心啊,一年四季都要在,方便照顾草莓。毕竟往家跑路上就要一两小时,还不如多干点活。现在这个园子建了6年,那时候是贷款50万建成的,好在有政策支持,这几年陆续也发展起来了,先苦后甜吧。”
带动村民建大棚,坚持培育新品种
种植模式基本稳定后,邵建海也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建草莓大棚,并且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今,甜宝(章姬)、红颜、桃薰、白雪公主等多个草莓品种都能在唐王村稳定产出,这里正逐渐成为济南市民草莓采摘的首选地。“共同致富,第一带动本地的,第二还带动周边的。德州、济宁、淄博,都有我们的基地,除了卖苗以外,还负责免费给人家进行技术指导。”
邵建海展示获奖证书
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对先进的农业技术,邵建海也愿意率先拥抱。他感慨,近年来,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防控等一些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得到推广应用,让只能依靠劳动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大棚里的通风也实现了自动化。调节好温度后就不用管了,很方便,我家的大棚也是最早一批安装这个设备的。”
说罢,这个50岁的“新型”农民骑上自己的小电动车,穿梭于大棚之间,一边逆风前行还一边喊,“有些品种已经淘汰了,要坚持创新。你们知道‘五彩草莓吗’?除了红的、粉的、白的,黑的、橙的,也不远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