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让非遗焕发新活力,看蟠龙梆子剧团的追梦之路

2023-07-10 17:22:31 来源:  作者: 赵业超

  大众网记者 赵业超 济南报道

  一个濒临消失的剧团,一个要靠一针一线制造道具、戏袍的剧团,一个要靠演员兼职赚钱补贴的剧团……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叠满了“负面buff”的梆子剧团,却始终有一群人,他们从不放弃,不断地求新求变,紧跟时代潮流,大胆实施文化创意改革发展,实现了从民间小剧团向文化企业的转型嬗变,带动近万名乡村文艺人才参与新时代农村文艺作品创作,先后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84项,连续14年走上央视。最近,蟠龙梆子剧团还被评为济南市“文明实践榜样”荣誉称号,这是继蟠龙梆子剧团被评为济南市“创新榜样”以来,第二次被评为济南榜样。

  蟠龙梆子俗称“老婆调”“姑子调”,板腔体剧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莱芜、钢城及周边地区,发展演变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2002年,蟠龙梆子第六代传承人张佃山重建剧团,韩克成了演员之一。第二年,16岁的韩克凭一腔热血接手剧团,成为第七代传承人。蟠龙梆子剧团最难的时候只有11名演员,且都是兼职,身为团长的韩克也靠在外面干测绘赚钱补贴剧团。没钱买乐器、道具,大家就自己造。戏袍和道具,都是剧团的大老爷们儿捏着绣花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提起演出经历,蟠龙梆子剧团党支部书记刘爱军(刘二宝)感触颇多:“搭台演出一场下来,每个人才收入几十块钱,为了坚持下去我们只有求变,去创新。”为了守住剧团、发展剧团,蟠龙梆子团队不断摸索,拍电影、拍电视、办演出、演小品,通过各种市场手段,为蟠龙梆子剧团注入新的生机。剧团以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新人、新事、新内容为素材,先后创作了《十五的月亮》《二妮的山村梦》《俺不是贫困户》《养老榜风波》等优秀作品,并搬上电视、舞台,观众纷纷表示“梆子戏活了”,剧团也终于完成了蜕变,实现了“品牌+产业+资本”高度融合,建立起鲁中地区第一个“乡村文化产业孵化园”。

  刘爱军在《二妮子的山村梦》中饰演一个大反派“李富国”,视频播出后,甚至有观众打电话骂他出演的“李富国”。“虽然挨了骂,但这说明自己演技好,也侧面证明了,贴近群众的题材,才真的受大家欢迎。”刘爱军表示,正是这次的改革创新,让大家重新燃起了希望,同时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近年来,蟠龙梆子剧团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以基层身边故事为原型,组织蟠龙梆子剧团等业余剧团,通过“一年一村一场戏”“冬春惠民文艺下乡演出”等渠道,把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小戏小剧等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播非遗声音。先后创作了小戏《俺不是贫困户》、小品《想煞病》、相声《科学发展抓农业》等众多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新时代主题文艺作品。先后在济南、日照、青岛、北京注册影视公司,建设乡村影视基地,打造蟠龙梆子乡村文化孵化园,置办航拍、摇臂、轨道、电影摄像机等专业设备,经营影视、演艺、庆典等文化产业。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省级非遗蟠龙梆子,蟠龙梆子拍摄戏曲电影《二十二万公里路》等主旋律作品。聚焦廉政文化,根据传统剧本《吴封君》创作新式戏曲电影《吴来朝》;聚焦扫黑除恶,创作戏曲电影《崖上人》。近年来,剧团先后取得《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证》的农村题材电影达17部,龙标电影年产量稳居全省前列,占比全省10%左右,作品先后入围智利、澳门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电影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一步,蟠龙梆子剧团将继续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更广泛富有创意、热衷表演、善于创作的各路英才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大潮之中,用更多的文艺作品来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新时代的文化气息,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蟠龙梆子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