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大桥:“桥”见变迁

2023-08-18 16:2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大帅

张夏大桥

  大众网记者 刘大帅 通讯员 张玲 济南报道

  桥因城而起,城因桥而兴。自古以来,城市的兴起与繁华,都和河流的繁衍有着鱼水相依的不解之缘。

  在长清张夏,也许很少有人想过,一座桥和这个城镇的发展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横跨北大沙河,一头连着历史和当下,一头连着未来和远方,跨越南北交通,见证繁华变迁。历经50余载的修建重建,或许再没有一座桥能像它那样牵动人心,承载着老张夏人的情感与记忆。这,就是张夏街道新的地标性建筑——张夏大桥。

张夏大桥架起两岸振兴路

  过去:大桥“前生”

  据老一辈人回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这里就是一片大河,河床宽浅,没有任何道路或者桥梁供两岸群众往来,水浅时人们趟河过去,雨季洪水泛滥时,交通便受阻,无法通行,有急事只能绕路金庄村或待洪水退去,两岸进出往来才能恢复,导致生产劳动和交通往来十分落后和不便。

  在70年代初期,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在河道上垫着石头过河,再就地取材垫上木头或者青石板供行人和推车通过,石头桥又窄又矮,拉着地瓜的行人只能特别小心翼翼,不让地排车翻车,而这也仅限于旱季水浅时。常言道:“隔山容易隔水难”。68岁的张夏村民姜广智曾经为张夏林业队的工作人员,1974年一场大雨后,河水猛然上涨,他只能在林场里等着水位下去,足足呆了四天四夜,可见当时出行深受天气影响。

  在70年代中旬以后,80年代初期之前,由于河道的整修,北大沙河河面收窄变深,原先的石板桥早就让大水漫过,人们便利用河床两侧的沙土,堆起一座沙坝桥,桥面约3.5米宽。虽然汛期来临时,容易被大雨冲毁,但这座简易桥坝却是连接两侧村庄的主要通道。

  民之所盼,政之所往。到80年代初期,为改变交通现状,当地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水泥桥,这是第一座真正意义的桥梁,由政府筹备水泥,桥南侧五个村庄出力一起修建。今年80岁的老村书记赵光诚回忆说,“当年这桥修得太难了,没有大型机械参与作业,施工只能靠人力,我们几个村每个村负责几米的桥梁建设,几百斤重的石头都是靠人抬、靠人拉,特别艰辛。”在张夏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座长达百余米,宽约3米的水泥桥建成,下设桥孔用以排洪。靠双手建成的大桥,在接下来的40多年里,都是连接南北两侧的重要路径,它承载着张夏的历史,凝聚着几代人的情感。

2022年7月12日,河水漫过大桥

  后来,这座桥历经多次洪水冲毁、重修,仍然屹立不倒,也可看出当时张夏人民的技艺之高超。直至2022年7月12日的大雨,道路损坏严重,路基明显塌陷,管涵淤泥堆积,其承担的交通、行洪安全效能全部丧失。

  见证:交通枢纽

  一座城,一座桥,这头是回忆,那头是未来。无论是石板桥、沙坝桥还是后来的水泥桥,都架起了北大沙河之上的联系。那时,张夏镇(2016年张夏镇划为张夏街道)驻地在桥北侧,集市、中学、去济南的火车站都在那里,南侧的人往往要“历尽辛苦”才能感受到北侧的热闹。

  据徐毛村里的老人回忆,这座桥一直以来是张夏的交通要道。不仅桥南边几个村的村民要过桥,五峰街道的润玉泉村、东黄崖村、黑峪村等村庄的人,都要翻山过桥来张夏赶集、坐火车。早些时候张夏火车站到济南车站才六毛钱,一天有十多辆火车经停此车站,客运可谓繁华。

  挑货郎们挑着卖面条、香油、豆腐皮的扁担,经这座大桥,将吆喝声、叫卖声从南岸传到北岸。孩子们到了上中学的年龄,也得过桥去对面的三中,“那时家门口的北大沙河边上,没有防洪堤,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房子”,住在河南岸、76岁的徐希玉的记忆里,“那时的北岸要比南岸热闹繁华,两岸要想互通,没有更便捷的路,只能通桥过河”。昔日的大桥是贯通张夏、五峰周边几个村庄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历经沧桑变迁,但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未来:“桥”启新篇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自去年旧桥冲毁后,张夏街道积极响应群众呼声、深入研讨设计,决定实施道路、桥梁、箱涵及照明四项修建工程。新建桥梁北起国道104,横跨北大沙河,南接徐毛路,采用5孔20m空心板梁桥,桥梁全长106.08m,桥宽12m,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下部结构桥台采用桩基接盖梁形式,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墩为桩柱接盖梁桥墩、墩柱采用圆形墩柱,钻孔灌注桩基础;箱涵工程位于新建桥梁东侧,内径尺寸为4m高、2.5m宽,长度为11m,横跨滨河路以满足南侧沟渠泄洪要求;道路工程为新建桥梁南侧沿河路、徐毛路及通村路的改造,改造道路等级均为公路四级,设计速度20Km/h。

2023年,张夏大桥施工中

  张夏大桥的建成不仅大大改善了张夏街道的交通状况和路网结构,而且把北大沙河两岸连为一片,作为张夏街道“两河四道一桥”经络疏通工程之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交通、带动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桥建城兴,天堑通途,从“窄桥”到跨河大桥,张夏大桥承载的是厚重历史,折射的是社会变迁,见证的是张夏街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站在张夏大桥上,南眺馒头山的沧海桑田,北望国道川流不息的人间烟火,时空轮转,一桥飞驾,保障了交通出行、行洪安全,拓宽了发展空间。

张夏大桥夜间灯光秀

  张夏大桥的建设,也是完善长清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促进交通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成为长清发展的重要一环。大桥过去每一次的变迁,都在书写时代的宏大故事,都在讴歌一个飞速发展的张夏。

《张夏大桥碑记》

  “桥”启新序,张夏大桥还将持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我们一起“桥”见长清张夏的澎湃未来。

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