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

2020-09-15 09:15:47 来源: 大美钢城 作者:

  群山叠嶂,云霞相望。9月的艾山街道景色宜人、丰收在望。

  和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徐加斌说发财了。“这一片丹参,3亩多地,都是我种的,每亩收益4千多块钱,总共赚了一万三千六百块钱。我打算明年承包10亩地,实现多元化种植。”徐加斌话说得很坚决。他给出的理由有两个:一是避免重茬种减产,二是对艾山街道充满信心。

  徐加斌是古墩村人,是个老农民。“以前就是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啥也不想。后来跟着政府在‘九龙药谷’改种丹参,没想到一年收入竟是玉米的5倍多,这就是我们的‘钱袋子’。”

  徐加斌说的“钱袋子”九龙药谷,是艾山街道2017年建设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其初衷是打破原有传统种植结构,实现艾山西部薄弱村摘帽脱贫。

  如果村民思想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怎么办?政策来引导、专家来帮忙。

  艾山街道专门设立3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划档分级,以奖代补,同时还与山农大合作。据统计,丹参当年的种植就覆盖了北楼、罗汉峪、九龙庄等近10个村,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实现总收入4千余万元,贫困户一下子就有了稳定的收入保障。

  艾山街道的脱贫路,也是生态上的脱贫路。尝到了“九龙药谷”的甜头,艾山街道开始全盘规划、精准施策,三年的时间,生态产业的硕果结满了整个西部山村。放眼望去,百姓的“一亩三分地”上红红的朝天椒、绿绿的苹果园……相映成趣,煞是喜人。细看起来,村子依山傍水、民居错落有致,俨然一副美丽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但在过去,并不是这样。

  过去的艾山,可谓土地撂荒、弃耕,村路狭窄、泥泞。村民们对破乱的村子看不下去了,但是改变的方向在哪里?奋斗——发展特色产业振兴经济是唯一出路。

  为实现经济持续向好、脱贫常态长效的目标,艾山街道在2020年一号文件中给予了明确的答案——龙飞凤舞助脱贫、龙凤呈祥奔小康。

  “‘龙飞凤舞助脱贫,龙凤呈祥奔小康’这个总基调,重塑了生态产业大格局,不仅能集中优势产业实现集聚效应,还能实现规模种植,打响产业品牌。”艾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负责人说的“龙”和“凤”,原来是街道打造的两大生态产业园。为实现集中连片高效种植,艾山街道重点以七十二崮之一的韩崮为中心,在韩崮以北打造了龙韵田园,在韩崮以南打造了凤梧百草园。龙韵田园依托九龙山、九龙湖、九龙壁等久负盛名的中国龙文化,发展了5000亩“九龙药谷”、2000亩龙门天椒风味园、3000亩金谷天香园、2万亩杂果园、900亩九龙岛休闲打卡基地等“一谷三园一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7个村、31.2平方公里。在韩崮以南,则以弘扬凤凰涅槃、非梧不栖的传统凤文化精神,打造了6000亩的凤梧百草园,发展了丹参、玄参、板蓝根、黄芩等中草药产业,凤梧蜜桃、花椒种植、大棚采摘等林果产业以及锦润农场等多个农业产业,辐射周边清泉岭、贤女庙等6个村。

  同时,艾山街道依山就势、顺势而为,放大特色产业种植优势,并以此为基础,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深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种植产业的思路,先后打造出大润苹果、卧龙香梨、九龙山花椒、九龙湖莲藕等10多个特色产业品牌,呈现出“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生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搁以前,会有村农抱怨:“外出打工挣钱多啊,哪会有人在家啃土地。”“土地撂荒就撂荒呗,谁也不会觉得可惜。”

  现如今,群众早已没有了这些担忧,也不再有依赖政府输血式扶贫的思想。“我们的农产品根本就不愁卖。每当成熟季,都会有采购者前来,大车小车的,一批接着一批”。

  民生跟着民声走。如果说以前的民声是吃饱饭、真脱贫,那么现在的民声则是致富奔小康。

  据悉,艾山街道建档立卡的730户贫困户1303人,已全部通过产业种植、土地流转、合作社务工以及收益分配等途径实现了稳定长效脱贫,原省级、市级贫困村也都全部摘了帽,原有的“空壳村”摇身一变均成为了年收入超10万元的发展村。现如今,街道坚持“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责任,不脱监管”,村(社区)内生动力足,两级联动、信心不减、齐奔小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强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