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元宵灯会上演民间艺术视觉盛宴

2017-02-11 09:5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高娜

  大众网济南2月10日讯(记者 高娜) 2月10日 “赏非遗·闹新春”泉城闹新春民间艺术嘉年华——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走进槐荫专场演出活动今天在印象济南正式开幕,具有浓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鼓子秧歌、花鞭鼓舞等20余个国家、省市级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陆续亮相,给市民带来一场视觉饕餮盛宴。

  吴家堡街道西张村绣球灯表演

  据了解,这次“赏非遗·闹新春”泉城闹新春民间艺术嘉年华——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走进槐荫专场演出活动,由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槐荫区人民政府、西城集团联合主办,济南市群众艺术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槐荫区委宣传部、槐荫区文化(旅游)局、泉世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槐荫区小超高跷队表演

  活动集中在2月10日—11日(正月十四、十五)两天上午的九点半到十二点,在位于西客站片区的印象济南·泉世界的中心广场举行,共组织了济南市国家、省、市级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余个。鼓子秧歌、花鞭鼓舞、芯子、绣球灯、高跷、舞龙、花棍舞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轮番登场,让观众大饱眼福。

  相关链接:

  泉城闹新春民间艺术嘉年华——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走进槐荫专场(参演项目介绍)

  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是流传于济南市商河县最为普遍的一种集歌、舞、丑为一体的舞蹈艺术形式,被誉为“北方汉族男性舞蹈的代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商河县90%以上的村都已组织起了秧歌队,“小自刚会走,大到九十九,人人都会扭”,是商河人跑秧歌的具体写照。一般的秧歌队有100余人,以村为单位组织活动,其成员分三部分:一是行政后勤人员,包括秧歌头、管事、外交、箱官、炮手等,二是演员,包括博士、伞、鼓、棒、花、丑等,三是乐队,包括大鼓、钹、镲、锣等,整个演出活动包括进场、辟场、按场、跑场、煞场、出场六个部分。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商河县鼓子秧歌汇演活动,春节跑秧歌已然成为商河人民的传统习俗,从1980年至今,已举办了36届。

  花棍舞

  花棍舞是流传于商河县东八里庄一带的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列为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是一种民间舞蹈,但又带有武术动作,其活动范围大,动作规范,从人体的肩部到脚部都得到了活动,动作优美大方,动律感强,欣赏起来韵味浓厚。据说,花棍舞在早期是一个乞讨要饭的工具,后来为迎接八路军进城老艺人自编自演,形成了一定规模,从最最早的一男一女双人跳到男女三四十人集体跳,每逢春节元宵,八里庄人就跳起独具风格的花棍舞。花棍舞在民间艺术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演职员的排列组成类似军事编排,动作如军事行动,整齐化一,与古战阵相似。此外,花棍舞产生于民间,演出活动走街串村,有效地丰富了民众生活。

  花鞭鼓舞

  花鞭鼓舞是山东省唯一的纯鼓舞形式,发源于商河县,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花鞭鼓舞本是旧社会穷艺人乞讨卖艺的工具,后将其与商河鼓子秧歌、杂技等动作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花鞭鼓舞,初为单人舞,后发展为双人舞。花鞭鼓舞场阵变化多样,舞蹈动作规范并有固定节奏,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阵势,给观众一种团结拼搏、跃跃欲跳之感。舞者头系白毛巾,身着短衣,斜跨腰鼓于左肋下,双手各持一尺多长的花鞭,鞭梢用牛皮系成疙瘩。表演时击鼓方式奇特,两条鞭上下翻飞,甩至背后,胸前,胯下准确地击打鼓面,打出各种花点,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花鞭沸腾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缭乱。有前八步、后八步、鹞子翻身、鲤鱼跳龙门、枯树盘根、张飞骗马、苏秦背剑、二龙吐须、金丝葫芦、菊花盖顶、黑狗钻裆、就地十八滚等30余种动作套路。

  加古通

  加古通是流传于济南市平阴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历史悠久,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表演时以三人为一组,其中“引子”(县官)一人,小花脸扮相,戴乌纱帽,穿官袍,两串铜铃十字披挂,跳起时铃随锣鼓节奏叮当作响,右手持芭蕉扇或摺扇,左手持毛巾或一束柳条。“腿子”左右随从两名。穿箭衣,着红坎肩,扎靠腿,头戴柳条帽圈,双手持夹板,夹板形似桃纱灯用的竹篾,篾上系若干红缨和铜铃,随锣鼓节奏相击,既是道具,又是独特的伴奏乐器。引子与腿子配合默契,动作轻快,情绪热烈,表演风趣幽默。加古通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比如同样是表演“引子”,有的表演的纯朴大方,动作利落,有的动作刚键,韵律舒展,跳跃幅度大,目前传承人表演的动作敏捷,节奏极快,双肩动作走向小巧,肩胸、腰胯、臀部扭动灵活多变,特别是“撅胡”动作更加突出了滑稽、风趣的性格,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章丘芯子

  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因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在山东多地广泛流传,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芯子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装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移动,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化娱乐形式。芯子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戏剧情节或场面及神话故事。由于人物多少、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桌芯子、转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车芯子等类型。芯子的成年演员不但要保持平衡,不能从芯子上掉下来,还要和着鼓点进行类似秧歌一样的舞蹈,充分展示了力量与灵巧之间完美的结合。转芯子表演形式集乐、舞于一体,表演时舞随乐动,节奏与抬杆颤幅一致,抬杆者腰稍弓,腿稍弯,慢步轻摇,抖动抬杆上下颤动,小演员双手持彩绸等道具随颤动同舞,有的小演员还可以在架子上做倒立,翻跟头等惊险动作。经典节目有《王小赶脚》《三打白骨精》等。

  章丘龙舞

  章丘龙舞始于明朝,是当地影响较大的民间娱乐形式,被列为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舞龙很讲究仪式,舞龙前要先设神案,摆上祭品,敲锣打鼓到龙王庙里祭拜、取香火和到龙王庙附近的泉或井中用坛子取水,供于神案之上,举行点灯仪式。舞龙从正月初九开始到十六结束,在此期间,神案上的香火不断,活动结束要把取来的香火和水送回原处,民间称之为“送龙王”。舞龙表演形式集乐、舞于一体,表演时舞随乐动,锣鼓声势要大,节奏与抬杆颤幅一致。章丘的龙灯表演是以村为单位,龙队编制一般是由2条龙,一颗龙珠,16盏云灯组成。表演套路有跳龙、龙脱衣、火龙入海、龙降甘露等。表演动作有快跑、慢逛、屈蹲、跳蹦、马步、八字舞龙花等。表演形式有进行式和圆场式两种。进行式即在街上列队表演,常表演腾云驾雾、火龙戏海等套路。圆场式即在固定场所表演,常表演二龙戏珠、龙盘柱等套路。

  章丘旱船

  章丘旱船始于明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章丘旱船因内容丰富、制作精巧,深受本地群众喜爱。后历经世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革新,形成了一种极具地域特色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章丘旱船的表演是根据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演员装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乘船者在船内,划船者手持船桨或竹篙,站在船外,船面上装有假腿和假脚。假腿上套一条彩裤,彩裤的裤腰用绳子绑在表演者的腰带上,假脚上根据人物的身份,穿靴或布鞋。从外面看,人物真如盘坐在船上一样,生动逼真。所表演的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许仙游湖》《草船借箭》《杜十娘》《回荆州》《张飞赶船》《打渔杀家》等。表演时用扁鼓乐队或清锣乐队伴奏,常演奏《小强头》《锣占鼓》《落花船》等锣鼓曲牌。

  章丘扁鼓

  章丘扁鼓,源自山西,在本地已流传六百多年,目前在章丘市境内分布广泛,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章丘扁鼓用来庆祝丰收或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增添节日气氛。扁鼓队在春节扮玩中担任主要角色,它既是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时的伴奏乐器,又能独立表演,所以深受群众的青睐。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和革新,各种民间艺术均取得了辉煌成果,各村的扁鼓队从鼓点到演奏技巧,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既有外表的个性,也有内在的共性,一起构成了章丘扁鼓的风格与特征。扁鼓的演奏形式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移动式也叫列队行进式,扁鼓队要根据路面宽窄和鼓队规模排好队形,配合其他民间艺术表演边走边敲。固定式也叫阵地式,首先要打好圆场或事先安排好场地,按鼓队规模和每件乐器应在的位置摆好阵势,演奏中带有表演,乐手们边敲、边舞,场面十分活跃。

  济阳鼓子秧歌

  济阳鼓子秧歌是一种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兴盛于明清时期,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地方民族风格,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逢年过节,为在串村表演时给对方一个惊喜,当地每个村子都会自编动作,自创套路,以“奇”、“新”显示本村的高妙之处,因此济阳鼓子秧歌逐渐形成了在套路、跳法及风格上多样化,归纳起来可分为“慢板”鼓子秧歌、“快板”鼓子秧歌与“小伞派”鼓子秧歌。无论哪一派,也无论是庆丰收、过年节,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粗犷豪放的舞姿,都把鲁西北农家淳朴的民俗民风,平原儿女憨厚热烈的激情展现的酣畅淋漓。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分伞、鼓、棒、花等,多以舞者所用的伞、鼓、棒等道具命名,其中第一和第二把伞是演出的指挥者和领舞者。由于各种角色所用的舞具不同,从而形成了动作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

  曲堤乔家高跷

  高跷属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被列为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艺人们腿绑高跷,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表演。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济南乔家高跷已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地的百姓用以庆祝每年的重大节日和庄稼丰收,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乔家高跷既能反映热烈、豪放的古朴民风,又可展示典雅、飘逸的表演艺术,刚柔相济,雅俗共赏。

  崔寨舞龙

  舞龙作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在济南影响广泛,历史悠久,被列为济南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济阳县崔寨镇前街村舞龙队由红黄两条龙组成,其中,红色巨龙寓意着人民期盼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黄色巨龙寓意这祝福当地人民事业飞黄腾达,步步高升。每条龙都由9人舞动,分男女两组,男为龙,女为凤,寓意龙凤呈祥。

  董家伞棍鼓舞

  董家伞棍鼓舞在平阴县垛石镇广泛流传,至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被列为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源于北宋年间,抗金战争结束后的庆祝活动,后演变成今天以伞、棍、鼓等为主的民间表演。其表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变化多端,如八面埋伏阵、阴阳八卦阵、八仙聚首等花样更是奥妙无穷、深不可测。表演时,持伞者为伞头,左手持伞,右手持一块毛巾或布,威武英姿,领兵出征。现在伞队由8人组成,其名称叫八仙聚会,表演起来也叫各显其能。表演主要道具是花棍,由长1米、粗5公分左右的木头做成,木棍两端各系上红绸,中间用黄、蓝、绿、红四种颜色均匀染成,每个队员手持两根木棍做各种花样动作,棍棒相互巧打发出清脆响声,表达了人民在丰收或节庆时欢快的心情。另外,在队伍表演中还有“花”的表演,起到为大家鼓舞士气的作用。

  太平寸子

  太平寸子也叫唱秧歌、姐儿调,起源于清末,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曾在黄河下游一带盛行,被列为被列为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可以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踩寸子在表演风格上介于踩高跷和扭秧歌之间,以风趣幽默、积极向上为主调,其基本步伐是“前走走、后倒倒”,其唱词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将勤劳、善良、孝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寓教于乐,引导人们弃恶从善。踩寸子的表演一般需要一块空地及进出道路,太平寸子表演队里主要有花姐、领子、旱船、丑角、跑驴等角色。表演顺序分起场、圆场和收场三部分。

  西张村绣球灯(有成人和少年两支队伍)

  西张村绣球灯源于明嘉靖末年当地的罐子灯,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济南民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被列为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罐子灯主要通过黑暗中烛光映出的恐怖、滑稽的嘴、眼及翻毛的羊皮袄,运用各种肢体语言、动作达到祈求平安、驱赶灾难的目的,适于夜晚表演。绣球灯在罐子灯的基础上在灯的造型、服装的穿着进行了改革,要求表演者身手灵活,有一定的武术基础,配以色彩绚烂的绣球灯表演“翻、扑、跳、滚”等招式。绣球灯将静、动、声、光、色融于一体,将黄河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力量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呈现,将当地儿女奋进、不屈的精神、爽朗乐观的性格和对五谷丰登、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超高跷

  高跷属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被列为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艺人们腿绑高跷,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表演。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

  抬芯子

  抬芯子是发源于历城区唐王镇颜家村,并以颜家村为中心,波及唐王镇全境、济南市历城区东部及章丘部分地区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距今已400余年的历史。芯子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戏剧情节或场面及神话故事。芯子的成年演员不但要保持平衡,不能从芯子上掉下来,还要和着鼓点进行类似秧歌一样的舞蹈,充分展示了力量与灵巧之间完美的结合。

  舞龙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济南市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也是济南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济南市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兴隆舞龙

  兴隆舞龙是济南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兴隆的“龙”是用竹篾扎制骨架,外蒙灯纱,节与节之间用布制成的龙衣连结,并彩绘鳞甲、火牙边。如今表演的是九节龙,节奏快,套路多。从“出洞”开始,一开场就是青龙窜出绕全场,然后表演梅花阵、龙钻节、龙翻身、龙戏珠等10多场套路,一场接一场,一气呵成,结构紧凑。舞动起来,粗犷豪迈,气势宏伟,富有激情。舞龙节、舞龙尾者与舞龙头者协调一致,彼此间配合默契,身体各部位变化多端。

  东舍坊高跷

  东舍坊高跷自清光绪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因其技艺高超,在济南及周边地区影响较大,被列为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东舍坊高跷将武术动作和踩跷技艺融合在一起,以“高、险、奇”著称,其中高跷舞狮最有地域特色,是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产物,对研究济南民间扮玩具有重要价值。东舍坊高跷锣鼓豪壮激昂,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心打造的角色各有特色,演员英武潇洒,技艺高超,各种惊险绝妙的动作表演起来如行云流水,催人奋进。东舍坊高跷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艺术性与表演性,也活跃和丰富了当地的群众文化,凝聚、鼓舞了民心,具有较好的社会感召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济南高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