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挑出鲁风美韵,槐荫区鲁绣创作者五代传承“锦上艺术”

2022-05-17 21:04: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岳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岳璋 见习记者 金雪 济南报道

戴记鲁绣旗袍店内全景图

  方寸尺绢、半卷丝线,饱经时间磨砺的匠人巧手引丝上下翻飞,将山河湖海、爱恨情仇、儒释道学之美诠释在布帛之上,流传下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刺绣。极具山东本土特色的“鲁绣”自经历过五代人的传承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戴军手上演绎出兼具中国古典艺术气息、山东本土风情特色和现代时尚艺术情调的新式齐鲁风味。5月17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印象济南·泉世界,倾听“隐于市”的鲁绣匠人戴军讲述他与鲁绣结下的30年情缘故事。

  清末民初开始的五代传承,30年鲁绣之路道阻且艰

  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刺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虞舜之时,在漫长的时间绵延中,该项技艺被朴素却极具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所提升、发展。自汉朝以来,刺绣渐渐演变成在中国美术史上独占一席的绝艺。而作为刺绣工艺重要组成部分的“鲁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史称“齐纨”或是“鲁缟”,有着"冠带衣履天下"之称。在匠人们以抽、勒、锁、雕等技艺的加工下,鲁绣常示人以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的形象。

  “我家从清末民初时期开始就从事刺绣工作,至今已经传承五代。”回忆起这份传承的由来,戴军眉头舒展,长吐一口气说,从他记事起,家里人就从事这一份工作,对于那时候他收入微薄的农村家庭来说,帮人绣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刺绣几乎贯穿了他的童年。为了补贴家用,15岁的他放弃了学业转而跟着家人学起了刺绣手艺。这一绣,就绣了30年,绣出了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

戴军正在制作鲁绣作品

  在这30年刺绣生涯中,“孤独”从他最大的“敌人”变成了朝夕相伴的“挚友”。戴军告诉记者,从事刺绣行当,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那份终日沉静的绣房和冰冷无言的布帛针线。过程中,还必须要保持全神贯注,将每一刺都刺在合适的位置,而这样的工作,通常一干就是一整天。日月流转,他也渐渐适应了这份只有“指尖与自己交流”的生活,30年来,他已经为顾客量身定制了2000余件旗袍或中式服装。

  一针一线对得起顾客信任,陈新兼济绣出别样鲁韵

  30年,一万零九百多个日夜,2000余件服装,乍一看来这个数字似乎有着云泥差别,可这2000多件服装的每一个针脚都倾注了戴军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和对鲁绣的热爱。

  “真正的鲁绣是不可以机械化生产的,必须一针一线手工绣出来。”戴军告诉记者,就像没有两片树叶完全相同一样,每一件绣品也不会完全相同。鲁绣就像书法家挥毫的大字、画家泼墨的山水一样,针对不同的图案、不同的布料、不同的材质,或平绣、或盘金、或套线……以求更好地达到“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的目的,而每一幅绣品背后都饱含着匠人在创作时的心境与经验,这些是冰冷的机械化生产所不能达到的。

  目前,戴军所创作的绣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他也入选了槐荫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戴军设计的旗袍

  作为传承人的戴军,并没有如“门派老师父”一样的固执守旧,相反,经历过非遗传承“寒冬”的他在传承下祖辈手艺的同时,多元化开拓产品种类,由单纯的服装制作,逐步融入现代元素,依托鲁绣创作出一系列包括团扇、笔记本等的文创产品,并结合时新元素,创造出更符合青年大众审美的作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这些物件虽小但意义大,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年轻人了解和热爱鲁绣和传统文化。”戴军说。

创新制作的文创新品

  多策应对非遗传承问题,交流互鉴推广齐鲁文化

  多元化开拓创作元素,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究其根本原因,除了更好地宣传齐鲁文化,推广“鲁绣”工艺外,戴军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心”,那就是吸引到真心喜欢这门艺术的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店铺全景图

  非遗文化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但近两年文旅行业不景气,全国庙会、集市等大量减少,非遗展演展示无法开展,传承人生存和传承状况受到影响。同时,在信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驱策着年轻人前进的步伐,正因如此,能够静下来,花费数日甚至几周完成一件绣品的人少之又少,加之新潮文化汹涌的冲击,让传承“鲁绣”工艺难上加难。为此,戴军抛开传承的“门户之见”,广开中门邀请同好者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交流互鉴的方式,分享自家所长,吸取别家经验。同时,戴军告诉记者,他在店内设置了兴趣角,只要有游客对鲁绣感兴趣,他都会亲自教授,让游客能亲身体验鲁绣中蕴含的魅力。

初审编辑:高娜

责任编辑:济南高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