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古墙见证历史风霜 玉符河畔小村落烙印槐荫回忆

2022-09-22 15:3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岳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岳璋 济南报道

  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传承中留下的,残存着属于所处时代印记的瑰宝。在漫漫5000年历史积淀中,中华民族留存下不计其数的珍贵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于960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上。这些遗迹,记录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美学标准。在位于济南市槐荫区腊山街道的玉符河畔,便有着两处承载着百年岁月变迁的遗迹——玉符河石桥和古城墙遗址。9月19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分别前往前周王庄村和后周王庄村,感受这份裹挟着厚重沧桑感的历史气息。

  村民防汛自建巨蝎型石桥,百年坚守数代人童年记忆

  自后周村向西北方向走,距离约200米的玉符河河床上,一座饱经沧桑,被水草和岸边植被覆盖大半的十五孔巨蝎型石拱桥静伏于水面之上。该桥呈东西向横跨玉符河,全长66米,主体宽约6米,中央两侧五孔上方分别刻有一个高浮雕龙首,其相貌表情各有不同。经历过岁月的变迁,桥面石板依然被踩踏的凹凸不平。这座看起来极为沧桑的桥,却饱含着村民们无限的回忆。

  “这座桥原名通济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后周村72岁老人宋奎廷如数家珍般告诉记者,以前,河上只有木质桥梁,每逢雨季汛期,木质桥顶不住玉符河湍急的水势,多被冲垮,直到后来,在一名名叫艾象豫的正九品武官号召带领下,周边村民们出钱出力,修建了这座宽阔、坚固的十五孔石桥,自此以后,汛期无路可走的困境彻底被改变,不仅如此,这座桥还成为了那个年代长清、平阴、肥城等地通往济南的必经之路,被叫做“通济桥”。

  记者看到,这座石桥五孔石拱居中,东首四孔,西首六孔,合计十五孔,站在村口西望,该桥通体如一只巨大的蝎子蛰伏水面。村中老人讲,此前,在桥东村口有座石雕影壁墙,正对桥面。墙体长6米,高4米有余,上雕一只神气活现的大公鸡,目视桥体。影壁墙上刻一副对联,上联是“雄鸡长鸣河水稳”,下联是“巨蝎俯首桥永存”。据了解,这座桥在当时是玉符河上体量最大的石桥,桥面用方形巨石砌成,两侧是石栏杆,并用铁质扒锔固定,十分坚固。

  “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方式,这座桥就是我们玩耍的圣地。”宋奎廷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和伙伴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就是从桥上往河里跳着扎猛子,然后在河里嬉戏,直到夕阳西下,父母到河边来催着回家吃饭,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可以说,这座桥承载了我们村数代人童年的记忆。

  百年城墙守护村庄安宁,屹立不倒承载村民乡土记忆

  与玉符河石桥的安宁祥和经历不同,位于前周王庄的百年古城墙则承担着保护乡土的职责,在经历过数个历史阶段的战火洗礼和风霜侵蚀后,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该村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清同治年间修建的古城墙,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村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他们见证着村庄的发展,承载着很多村民的乡土记忆。

  在我国历史上,城墙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和防御设施,对腊山街道前周村来说,村内古朴的城墙不仅是百余年守护村庄的忠诚卫士,更是村庄珍贵的历史记忆。这座城墙建于公元1865年,距今157年,原为村民抵御捻军侵略修建的防御性城墙,绕村一周,设永和门、义和门两座大门,东南部建有碉堡方便观察情况,很好的将整个村落保护起来,在保护村庄安全、抵御外敌侵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不同于砖石垒砌,古城墙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工艺精湛,虽未用一砖一石,但坚固异常,经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屹立不倒。随着村庄的快速发展和村庄面积的不断扩大,前周村古城墙的防御作用日趋减弱,古城墙逐渐消失,现存50米城墙遗址成为宝贵的历史见证。

  今年,在槐荫区文化旅游局和腊山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古城墙遗址修缮保护工程顺利推进,前周村古城墙得到了修缮保护,豁口恢复、墙体加固,古城墙恢复了历史原貌。作为济南市唯一一处三合土夯筑城墙,前周村古城墙为研究齐鲁地区明清时期村庄建设和规划、城建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展示和研究槐荫区明清以后历史演进阶段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性质具有的重要的艺术价值。

  守好乡村振兴之魂,腊山街道文物保护工作持续升级

  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乡村的振兴,其本质离不开既要“富口袋”又要“富精神”,对乡村文化的振兴,一直是槐荫区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而历史文化保护,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腊山街道街道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周边环境整治、构建文物保护网络等方面,积极推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同时,街道立足打造“文韵腊山”,积极挖掘村庄特色,打造“玉符古韵,德善前周”“和合张庄”等特色村庄品牌。高标准打造和合广场,不断推进村庄文化阵地建设,打造阵地建设、队伍培育、特色活动“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一年一村一场戏”、公益电影放映、“艺术槐荫”建设进村居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街道文化工作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日益丰富;依托独特资源优势,突出政府主导和规划引领作用,努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在槐荫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

  接下来,街道将以“党建+文化传承”为抓手,继续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文韵腊山”项目,刻画腊山印记,留住乡愁乡情,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初审编辑:高娜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