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区发展现代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2022-01-18 15:2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孟彤晖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

  2021年7月份,济阳区首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成功运营,济阳区的广大农民通过扫描该平台上的二维码即可完成上报土地信息、托管合同签订及耕种防收等环节缴费托管事项,操作起来既方便又快捷;作为监管部门的区农业农村局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收集农户需求、查看托管面积等内容,数据统计既精准又高效。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的成功运营,受到了济阳区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和点赞。该平台的运营,也是济阳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探索和有力举措。去年以来,济阳区不断创新思路,细化工作措施,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农业生产托管的“济阳模式”,强化农业技术服务,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

  打造“五个一”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

  去年以来,济阳区聚焦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突出问题导向,细化推进措施,探索出一整套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机制,积极打造“五个一”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

  建好一个平台,择优遴选84个服务组织,建立区级名录库,开发推出APP客户端,群众只需扫码操作,就可享受农业生产托管“点餐式”服务。管好一个组织,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推动其积极参与托管事务,全权代理托管事宜,协调各方关系,主动架起农户与服务主体的桥梁。签好一份合同,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前提就是选好放心满意的服务主体、签好公平公正的托管协议,这也是维护群众利益、确保工作开展的根本保障。推广好一套保险,创新“保险+期货”模式,既保产量又保收入,加大小麦“全成本”保险、玉米收入保险推广力度,种植风险由政策性农业保险兜底,全年粮食种植每亩保额达到1880元,解决了服务组织无法保证产量的问题,消除了农户后顾之忧。用好一张服务券,引入“消费券”理念,探索推行“托管服务券”制度,发挥了补贴资金引领作用和杠杆效应,规范了资金发放行为,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热情。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济阳区生产托管取得了良好成效。粮食作物亩均农资成本、作业成本分别节约30-60元不等,亩均增产40-50公斤,有力推动了小农生产持续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合作化、信息化”转变。同时,解放了青壮年劳动力,群众可实现农业经营性收入和务工工资收入增收1200-2000元,赢得了群众的满意。

  优质服务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去年以来,济阳区积极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定不移地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产量、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举措,强化服务,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实施小麦统一供种并实现全区小麦良种全覆盖,提高了小麦纯度和田间整齐度,为提高全区小麦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推广种子包衣、秸秆粉碎还田、深耕深松、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播前播后镇压、冬前除草、春季麦田分类科学管理等关键技术;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以小麦条锈病等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重点,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一喷三防”等防治技术,保证2022年小麦的丰产丰收。2021年济阳区粮食取得丰收,全区小麦收获面积54.73万亩,全区小麦平均产量503.55公斤/亩,总产27.56万吨。据调查,在新市镇小杨村小麦最高产量达到1390斤/亩,创造了历年来济阳区小麦普通地块(非项目支持)单产最高产量。

  2021年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受连续降雨天气影响,济阳区部分农田不同程度积水,给 “三秋”生产带来困难。为抢抓农时,切实解决群众“三秋”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统筹做好抢收、抢种等农业生产工作,济阳区把排出田间积水、抢收秋粮、抓好小麦播种作为首要任务,全面组织人力、机械,抓紧排涝除渍,抢收在地作物,努力实现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千方百计种足种好冬小麦,为2022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为减少农户损失,济阳区采取能统则统、分段抢收、人停机不停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群众11万人次、出动17000余台机器开展“两排两查”;出台使用履带式玉米收割机、烘干机械的精准补贴政策,鼓励农户使用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提高抢收速度。同时,济阳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协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利用烘干设备,对玉米进行烘干,确保玉米品质。

初审编辑:魏俊怡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