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莱芜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19-09-26 17:52: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亓秀宝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9月26日讯(记者 亓秀宝)9月26日上午,济南市莱芜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龙奥大厦召开,莱芜区委副书记、区长秦蕾等领导介绍莱芜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生态立区、实业强区,莱芜区建设省会副中心,打造南翼增长极。

  记者:区划调整后,省、市把莱芜定位为省会副中心、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请问围绕这一定位,莱芜区做了哪些谋划?

  莱芜区委常委、副区长李秋超:把莱芜定位为省会副中心、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着力进行“四个一体打造”,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强省会建设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这一定位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莱芜的战略价值、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了“一个思路”、“一个目标”、“一个机制”。“一个思路”,就是“生态立区、实业强区”;“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从赶上、超越到引领”;“一个机制”就是工作落实“大排名”机制。之所以确立“生态立区、实业强区”的发展思路,是因为“生态立区”,是莱芜最大的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莱芜拥有鲁中地区最好的生态禀赋,这是莱芜区吸引高端人才、汇聚人口红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天然基础,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莱芜区将打好绿色和红色两张牌,依托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优势,盘活莱芜全域旅游的大格局,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实业强区”,是莱芜区的立身之本。莱芜能有今天,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未来莱芜依旧要靠实体经济闯出一片天地。莱芜区将围绕强省会建设,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着力构建符合省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要“强”,就是做大做强新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九羊、泰钢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夯实发展根基。农业要“精”,就是依托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品牌优势,围绕“三辣一麻”等特色,招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提升生产模式和加工模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业要“新”,就是加大城市建设更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吸引一批高端服务业落户莱芜,打造出省会副中心该有的繁荣景象。

  抓住机遇、突出优势,实现快速发展、走在前列。

  记者:当前,莱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在各个地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莱芜要快速发展、走在前列,有哪些机遇和优势?

  莱芜区委常委、副区长李秋超:当前,莱芜迎来了机遇汇聚、政策叠加、优势凸显、潜力释放的“黄金时期”。具体来说,有三大机遇,四大优势。三大机遇:一是区划调整的机遇。这是莱芜区最大的发展机遇。省会副中心、新旧动能先行区南翼,让莱芜区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平台更加宽广、各类政策红利相继释放。二是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莱芜有多个功能区,并且定位都不相同,有工业的、农业的、旅游的,这是莱芜区的财富,通过这次改革,理顺体制、瘦身健体、轻装上阵,莱芜区将努力把功能区打造成为带动全区发展的强力引擎。三是济莱高铁建设的机遇。济莱高铁已经全面开工,20分钟到济南主城区将成为现实,未来还将联通鲁南高铁、融入京沪高铁大动脉,“高铁经济”将成为莱芜未来最大的亮点。

  四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区划调整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在财税体制、债务划转、土地管理、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了莱芜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倾斜政策。比如,省里对莱芜区财政支持政策5年内保持不变;市里对莱芜区实行收入全留财政体制;项目审批享受市级管理权限,下放近千件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拥有更大更多的自主权等等。同时,目前市里也正在出台支持莱芜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为莱芜下一步发展提供最广阔的平台和最有力的保障。二是区位优势。区划调整后,莱芜区成为了省会的一部分,被赋予了“省会”这个金字招牌,有了更强的城市品牌、区位优势。上半年,到莱芜考察洽谈的客商,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以上,全区洽谈引进项目192个,总投资983亿元,在建项目达到102个。三是产业优势。莱芜工业基础雄厚,九羊、泰钢等传统钢铁产业基础扎实,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随着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的入驻,将带来1500亿元的直接和间接投资,2025年重工项目本身及相关配套产值将突破6000亿元,成为莱芜跨入“万亿产值俱乐部”的最强支撑。四是环境优势。莱芜不仅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营商环境更是便捷高效,我们全力推进“一次办成”改革,全面落实“一窗受理”、“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行免费帮办代办服务、双休日预约服务,认真落实“拿地即开工”等审批模式,努力打造金牌环境、投资“洼地”。

  下一步,莱芜区将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大胆探索创新,把机遇转化为动力,把优势转换成胜势,努力在全市乃至全省发展中走在前列!

  抓住融入省会机遇,实现等高对接、持续改善民生。

  记者:今年是济南莱芜区划调整后的第一年,也是莱芜区全面融入省会发展的开局之年。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确保莱芜钢城两区与济南原有区等高对接,最大程度地释放区划调整的改革红利”,请问在改善民生、实现等高对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莱芜区副区长高学常: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区划调整的初衷就是为了发展,发展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对莱芜区来说,让群众享受到区划调整的红利,感受到省会城市的“民生温度”,就是全区的头等大事。为此,莱芜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省会标准、省会思维推动各项民生工作的落实。

  一是对标省会标准,提高保障水平。按照等高对接的要求,找差距、补短板,对23项与全市存在差距的民生保障,投入3亿元进行提标扩面,惠及群众22万人。比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由510元/月提高到685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4200元/年提高到5480元/年,已发放保障金2415万元。

  二是聚焦民生热点,多解群众之困。全力抓好“12345”热线这个群众送上门的工作,今年以来已办理3.8万件,群众综合满意率达到94%;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7000余人;完成就业创业培训2272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23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3人,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

  三是办好民生实事,增进群众福祉。在全面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确定了民生实事项目37项。比如 ,围绕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今年将改扩建幼儿园8所,现在6所已投入使用,在11所城内学校实施中小学生营养午餐配送计划。围绕提高健康保障水平,莱芜区推出医保惠民系列举措,到济南市内59家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不再办理转诊手续,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围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莱芜区启动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涉及全区595个村,计划2020年基本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莱芜区还将启动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城市夜景亮化工程等,让城市颜值靓起来。

  下一步,莱芜区将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抓好实事项目,加快实现“等高对接”,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实业强区”,让“老树发新枝”、“新芽成大树”。

  记者:莱芜区是工业大区,产业结构重、转型压力大,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非常重,请问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莱芜区副区长时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践行“生态立区、实业强区”理念、打造“南翼”增长极的关键一招。

  工作中,莱芜区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枝”。主要是做到了“三个一批”。一是靠大联强一批。鼓励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重组,近年来,莱芜区先后完成了慧通轮胎、科虹线缆、生态洁等公司的重组。像老牌的线缆企业——科虹线缆与中国500强正泰电器牵手重组,当年产值、利税实现翻番,今年正泰电器追加投资10亿元,将全力打造立足华北、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正泰中国北方产业园。二是技改提升一批。实施装备升级、工艺优化和互联网提升计划,像泰山钢铁与钢铁研究总院共建绿色智能城市钢厂研究院;九羊集团近年来完成投资10多亿元,用于环保和技改,今年又与东北大学共建“未来钢铁短流程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两家企业全部入选《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三是培植壮大一批。实施骨干企业培植计划,汇金公司、阳光冶金等一批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正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工作中,莱芜区全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让“新芽成大树”。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路径,培育形成了以珅诺基阿克拉定、华安生物可降解心脏支架、朗润医疗核磁共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以山能重装、奔速电梯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以阿尔普尔、希格斯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宝纳碳化硅陶瓷、纳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带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像生物医药产业,去年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3000万元,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5亿元,利税8000万元;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10%以上,利税增长20%以上。

  下一步,莱芜区将始终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全区发展的“牛鼻子”,强化创新驱动、项目支撑、政策保障,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以优质高效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记者:莱芜的农业特色非常鲜明,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是有着非常好的基础条件,能否介绍一下莱芜区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莱芜区副区长高学常:莱芜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农业基础,“三辣一麻”是莱芜农业的代名词,生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3.1%,生姜出口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莱芜区立足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现代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区域化布局。着力构建“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即以莱芜农高区为依托,着力打造“西部姜蒜、北部林果、南部果菜、东部药材”板块,加快发展精致都市农业,打造具有莱芜特色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是坚持产业化生产。先后出台《关于培植发展姜蒜主导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发展农民合作社1438家,国家、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达13家、49家、170家,发展家庭农场310家,省级、市级示范农场分别达8家、73家。

  三是坚持标准化经营。,对农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制定推广各类农业标准50多项,实现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 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14个,被命名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区、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是坚持品牌化路径。建立了葱姜蒜院士工作站、莱芜黑猪院士工作站、国家特色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国家级平台,精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到40%以上;相继培育出“姜老大”、“华兴”鸡腿葱、“岳圣”白花丹参茶、“松鹤”黑猪肉等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18个,莱芜生姜、黑猪获全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莱芜有像万兴、泰丰等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综合体,有明利蔬菜、汶南生姜等为龙头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万邦田园综合体、杨庄生姜产业小镇、雪野康养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欢迎大家到莱芜观光农业,品尝农产品。

  下一步,莱芜区将把农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品牌优势,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做好“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文章,努力打造省会城市绿色有机食材基地。

  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

  记者:在刚才区长的介绍中,讲到了莱芜丰富的文化资源,请问在文化的传承保护、挖掘开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莱芜区副区长时波:莱芜文化历史多、人文故事多、遗址遗迹多,长勺文化、齐鲁文化、嬴秦文化、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近年来,莱芜区积极做好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文章,一是保护历史古迹的真实性,对齐长城青石关段、东门关段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做到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二是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对莱芜锡雕、莱芜梆子戏曲等非遗项目设立展览和展示场所,加强保护和技艺传习,避免出现传承断层。三是激发历史文化的时代性,高标准打造了以莱芜战役纪念馆为中心,北部汪洋台、东部莱东抗日纪念馆、南部山东省工委旧址和709小三线纪念馆“一中心三组团”的红色文化聚集区,让莱芜的红色文化焕发新的时代意义。

  区划调整后,按照省市建设莱芜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区的要求,莱芜区正在做这几项工作,一是做好规划编制,聘请山大历史文化研究院等高资质的机构,高标准编制规划。二是抓好七大工程,包括红色文化保护、嬴秦文化建设、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开发、工业遗产利用、非遗项目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大汶河文化生态观光工程。三是推进两大项目,着力推进国家方志馆冶炼分馆和莱芜历史博物馆建设,厚植莱芜地方文化根脉。

  同时,莱芜区正在谋划,充分发挥雪野湖的生态禀赋、莱芜的文化优势,充分利用VR、AR、MR等先进技术,将长勺之战、夹谷会盟、莱芜战役等一批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演绎,打造“印象?雪野”品牌,把雪野湖地区建成“智能文化创意新高地”。

  国庆假期就要到了,欢迎各位朋友到莱芜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感受红色文化,畅享绿色生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银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