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见!全国12支国家级非遗项目秧歌齐聚商河!

2018-09-08 09:57:00 来源: 爱商河 作者: 商河

  作为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分会场,商河将于 9月9日至12日在全民健身中心举办全国秧歌汇演活动,这也是济南市首次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秧歌汇演。届时,山东商河鼓子秧歌、陕西安塞腰鼓、安徽凤阳花鼓、辽宁抚顺地秧歌以及山东海阳秧歌、胶州秧歌等12支队伍、600余名舞者将齐聚商河,献艺斗舞。

  1、山东商河鼓子秧歌

  山东商河鼓子秧歌是传统民间舞蹈,被誉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列“山东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鼓子秧歌的发源地,商河县先后被文化部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

  商河鼓子秧歌源自民间,源远流长。它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一直传承至今。鼓子秧歌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是劳动人民力量和韧性的艺术体现,表现出了山东大汉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商河鼓子秧歌驰名中外,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曾进京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之后又参加了众多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如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天安门庆典活动、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韩国第十九届风物节文化交流演出、日本“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交流活动、瑞典“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演出活动等,在国内外获得诸多荣誉,赢得广泛赞誉。

  作为“鼓子秧歌之乡”,商河县鼓子秧歌保护传承正逐步走向多元化、立体化、全民化,全县鼓子秧歌汇演已连续举办三十八届,少年非遗传承展演也已举办六届,覆盖社会各界、囊括男女老少的鼓子秧歌传承体系已经形成。

  2、陕西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安塞县的民间广场舞蹈艺术,最大的阵容可上千人或几千人。2006年6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气势磅礴,风格独特,豪迈粗犷,刚劲奔放,充分表现了陕北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演出、上海世界博览会演出、北京APEC开幕式演出、德国柏林“感知中国”活动演出、洛杉矶迪士尼中心中国春节乐园特别巡游活动、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台湾桃园灯会、央视春晚演出,迎接了乌兹别克斯坦、印度总理、荷兰、法国总统等国领导人访华,展示了安塞文化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国庆60周年,安塞组织了1000名腰鼓队员组成“千人腰鼓”方阵在天安门过街表演,受到世人瞩目。

  3、安徽蚌埠花鼓灯

  花鼓灯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主要流行和分布于安徽省淮河流域蚌埠一带,是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杂技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歌舞艺术,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花鼓灯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的风韵,形成了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从古至今,花鼓灯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题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远的花鼓灯》展现的是淮河岸边的人们热爱花鼓灯,用热烈奔放的花鼓灯舞蹈歌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同时将花鼓灯这块艺术瑰宝永远弘扬传承下去。

  4、河北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也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火火的秧歌辣辣地扭》就是根据昌黎地秧歌当中妞、?、丑的经典动作为基础创编的民间舞蹈,既突出了红红火火的喜庆气氛,又展现了昌黎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曾应邀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天安门广场主题演出”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文艺展演”等国家级大型演出活动,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5、辽宁抚顺地秧歌

  抚顺地秧歌(又称抚顺满族秧歌,俗称达子秧歌)是流传在辽宁省抚顺一带,深受满族儿女喜爱的一种娱乐性民间舞蹈。它源于满族先祖努尔哈赤在赫图拉阿创建八旗时,凯旋之后丰收之余抒发豪情即兴表演的舞蹈形式。它承袭了女真族“踏锤”、“莽势”舞蹈原型,吸收了汉族秧歌之长,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具有火爆、矫健、粗犷而又豪放的表演特点,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

  抚顺地秧歌,风格独特、表演生动,其中的“大场——走阵和小场二人场的“表演”,以其大摆大浪,盘旋作势,再现了满族先世英勇善战、骑射为本的民族风情。

  6、北京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也称“迎年鼓”,是流行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在京城内外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因太平鼓有“太平安乐”之意,故每年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民间男女请鼓匠将太平鼓装饰一新,在庭院街巷嬉逗玩耍,以表达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

  “鼓舞太平”集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象征。特点是边打边舞、鼓舞结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为“扭劲”和“颤劲”;男子的动律特点则是“扇劲”和“艮劲”。此节目有传承、有创新,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舞动中,产生视觉效果的冲击力。

  7、河南开封盘鼓

  开封盘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流传于河南省开封一带。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1991年,开封盘鼓在北京龙潭庙会上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民间花会大赛的一举夺冠。同年9月,在太原举行的中国国际锣鼓节上一举荣获最高奖金奖。同年在沈阳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获得6项奖项的冠军。之后,开封盘鼓在全国民间花会大赛中连续参赛九届获9个金奖,在国际秧歌节上连续4届获4个金奖,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和全国鼓舞大赛中均获金奖。

  1994年,开封盘鼓打出国门,到日本三重县世博会上表演。1997年,开封盘鼓参加香港回归祖国大型文艺晚会;1998年,代表队赴美国迪斯尼乐园表演长达6个月。1999年,又夺得中华鼓王大赛金奖,并赴澳门参加回归祖国的庆典仪式。在建国50周年大庆活动中, 开封盘鼓作为特邀代表,在中心会场——天安门前进行表演。

  8、山东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流行于山东半岛胶州湾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奇葩,具有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方特色,据记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动态和神态,被人们赞誉称道的“三道弯”、“扭断腰”,深得群众的喜爱。它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狂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海阳秧歌”的红火热烈,欢快奔放。胶州秧歌以“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喜洋洋》就是在原生态胶州秧歌基础上,融入时代色彩编排而成的。这个节目把胶州秧歌五种人物泼辣幽默开朗大方的“翠花”,细腻多姿温柔淑静的“扇女”,活泼俏丽含蓄柔韧的“小嫚”,英武矫健利落干脆的“棒槌”,诙谐风趣粗犷豪放的“鼓子”等个性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遐想。胶州秧歌《喜洋洋》在2007年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中获群星奖,在2008年4月获得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荣获最佳节目奖,在2008年文化厅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会演中获最高奖“金穗杯奖”。

  9、河北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境内,是中国北方三大舞种之一,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

  井陉拉花具有优秀的艺术品质。音乐刚而不野,柔而不糜,华而不浮,悲而不泣的鲜明风格;身法精神抖擞,舞步轻健,刚柔相济,粗犷含蓄。井陉拉花继承创新,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传统井陉拉花虽属秧歌范畴,但又有其显著的自身艺术特色。她以“ 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拉花道具繁多,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风调雨顺;包袱——丰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满。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还不乏浓厚的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色彩。与拉花舞蹈的沉稳、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

  1957年晋京会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先后参加了“2009年日本节”、上海世博会等演出,应邀赴美国旧金山进行访演,参加了央视《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节目。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次参加国内外赛事,屡获大奖。井陉拉花以其深刻的思想情感、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并与时俱进。

  10、山东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流传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阳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枪、彩旗、 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随后是舞队,其中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或戏曲杂扮者。

  11、安徽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集歌、舞、演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花鼓”原是凤阳民间礼乐的领奏乐器,明初以后,凤阳移民出门卖艺时,将花鼓众多乐器中的一鼓一锣取出,唱着小曲走四方,流传中国大江南北的凤阳花鼓由此诞生。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叶以后,舞蹈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歌唱部分,分为“坐唱”、“唱门头”两种形式。凤阳花鼓演唱的曲目,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曲目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20世纪50年代初,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采用了一些新的创作、表演手法,并剔除了小锣,而且根据鼓条的特征,将“凤阳花鼓”改称为“双条鼓”。

  2007年凤阳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2011年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凤阳花鼓创新,以健身舞的表演形式向全省推广。凤阳花鼓代表先后走进世博、参演奥运、受邀意大利等等,频频参加国内外重大文体活动,享有“东方芭蕾”之美誉。

  12、山东商河花鞭鼓舞

  花鞭鼓舞是一项流传于山东省商河县张坊镇一带,具有广泛性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民间舞蹈,是当地群众欢度春节、元宵节的重要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本地就开始有花鞭鼓舞流传了。花鞭鼓舞有边舞边唱和只舞不唱两种表演方式,表演时演员身背腰鼓,双手各持一尺多长的花鞭,鞭头用牛皮结成疙瘩,双鞭同时挥舞,变换各种姿态,鞭头击中鼓面中心,打出各种花点,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人随鞭舞,鞭飞鼓鸣,花鞭沸腾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鼓音咚咚,像战马奔腾,使人情绪振奋,人潮沸腾。

  至此,国家级非遗项目秧歌汇演名单全部介绍完毕。金秋九月,集结商河,共享一场非遗盛宴!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刘大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