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齐河那片热土

2020-11-14 10:38:30 来源:  作者: 王德椿

  作者:王德椿

  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解决好老大难

  1995年3月,我由宁津县调任齐河县委书记。齐河县临近省城,背靠黄河,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首批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试点县,当时仍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甚至县里发工资都靠借贷。县财政局局长当时对我讲,县财政账户上只剩下80元。通过调研走访,我也深深感到看到干部群众中蕴藏着谋开放、求发展的极大积极性,对改变现状有着强烈愿望,特别关注省重点项目-齐河山东黄河板纸厂(以下简称板纸厂),期待能早日走出困境,搬掉压在全县肩上的一座大山。

  板纸厂是国家和山东省“七五”“八五”重点项目,位于县城北部,占地面积41公顷。该工程于1984年立项,1989年10月由国家计委批准,1990年开工建设,1992年试生产,有设备1500余套,设计生产能力为3.4万吨/年牛皮箱板纸,标准瓦楞纸箱1200万m/年。其中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及技术均从英国bc公司和美国鲍尔公司引进,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当时有干部职工1200余人。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开开停停,1995年濒临倒闭,累计贷款本息3.5亿元,成为齐河县属工业的沉重包袱,号称德州市工业企业的“三座大山”之一。我到任后,起初尝试从县内解决问题,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将省里扶持的1000万财政周转金全部投到板纸厂,同时从县属企业选派优秀厂长充实该厂领导班子。但到1995年年底,企业仍未走出困境。该项目不仅占用大量资金、人力,而且造成1200名工人下岗失业,成了齐河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省市关注,全县上下,期盼着,热望着。作为县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我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要向王进喜,时传祥(齐河人),焦裕禄等先进人物学习,迎难而上。

  有困难就要开动脑筋,下靠群众、上靠组织。我曾在省府办公厅挂过职,认识省直机关部分领导,尝试去济南直接找到时任省经委副主任的王宝山寻求指导和帮助。王主任很热心,也很了解齐河板纸厂的情况。他提供一个信息。寿光“晨鸣”是全省闻名的造纸企业,经济主要指标居山东省同行业第一位,全国领先。1993年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晨鸣”纸业集团,正处在扩张期,看能不能找“晨鸣”想想办法。县委经过讨论后,班子同志一致同意尝试走外联的路子。凑巧我任宁津县委书记时,寿光县与宁津县是强县帮弱县结对子的友好县。我和有关同志先是拜访了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的鞠法昌同志,在他的介绍下,我们找到“晨鸣”集团老总陈永兴。向他介绍齐河板纸厂的情况,恳求他的帮助合作。当时陈永兴没有表态,只说考虑考虑。随后,我和县里有关同志先后三次专程赴“晨鸣”拜访,求助陈永兴。他看到我们的真诚和迫切,终于答应到齐河县考察。这期间,时任德州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王存荣同志带领市直有关部门专门到县里现场办公,督促搞活板纸厂事项,对于我们走内引外联的路子,表示支持。

  1996年3月,陈永兴同志亲自带队来齐河板纸厂考察,认为该项目规模大、设备先进,但发展路子不对,管理不科学,包袱沉重。提出的条件是“晨鸣”租赁经营板纸厂,可以接受设备和人员,但不承担债务。当时县里阻力很大,许多人提出异议,甚至部分县领导认为。花费这么大心血,投了这么多资金的企业,让给人家经营是“卖国”行为。当时的市委书记甚至在大会上批评说,德州没有人了吗?为什么叫人家拿来租赁!县里也有骂我是齐河的“李鸿章”,有的老干部从关心爱护的角度,给我打电话、写信,要我慎重对待。当时我就想,国家都允许国外企业来国内办企业和经营,我们省内就不行吗?解放思想,敢想敢试,要有实践、要敢于行动,甚至要冒一点风险,等待观望是没有出路的。这期间,正好时任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宋法棠同志到齐河检查指导工作,并专门深入到板纸厂了解工作。当听了我们请“晨鸣”造纸厂(后为晨鸣集团)来租赁经营的汇报后,当场表示支持和鼓励。我在宁津工作期间,宁津县是他的工作联系点,他对基层工作很熟悉,对下面同志很关心,也很有战略眼光。随后他在省府常务会议室专门组织召开有省计委、省经委以及省各大银行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并吸收齐河和寿光的负责同志参加安排,研究板纸厂的债务和有关问题,为晨鸣集团租赁经营解除了后顾之忧。记得省计委一位副主任会后带队到齐河具体落实省府会议精神,晚上吃饭时他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老王你若喝一杯酒,我就投资100万。”我平时不喝酒,那天晚上一口气喝了10杯,醉得一塌糊涂。

  这样,经过艰苦努力,1996年6月20日,“晨鸣”租赁板纸厂签字仪式在齐河宾馆举行,宋法棠常务副省长自参加并作重要讲话,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和潍坊市长、德州市长等出席。7月28日,齐河县、寿光市缔结友好县市签字仪式在寿光宾馆举行。到8月份,晨鸣集团派来的厂长带领8个人和板纸厂原班人马,经过艰苦奋斗,投产两个月后就实现了扭亏为盈。8月23日,齐河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向寿光造纸集团齐河板纸厂学习活动的决定》。到1997年6月,通过一年的租赁经营企业获得新生,共生产板纸5115万吨,超设计能力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634万元,上缴税金1229万元。宋法棠常务副省长曾经在会上指出,实践证明,这种打破地域界限租赁经营的做法是成功的,是我省打破地域界限企业改革经营的一个典范,也为特困企业盘活资金、走出困境,创出一条路子。

  企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晨鸣”集团租赁之初,最担心的是齐河的外部环境。为此齐河县政府与寿光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应履行的服务内容。齐河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协议内容,在排污、供水、税收等方面,都及时妥善解决。实践证明,有一个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班子,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租赁后板纸厂的厂长是晨鸣集团的副总,到齐河后,发誓不搞活板纸厂,不创出全国名牌,不回寿光。他每天坚持工作达12个小时,出差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党委副书记副厂长是齐河人,他带头执行厂里的规定,做执行纪律的模范,有一次因事迟到了8分钟,厂长罚他800元,他当场交出,并说明原因承认了错误。宋法堂副省长听到汇报后赞赏地说:“厂长罚的对,副厂长拿的好,这样做企业就有希望了!”随着各项改革措施和管理制度的落实,该厂形成了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以厂为家,多做奉献、奋力争光的良好氛围,企业发展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齐河板纸厂的成功租赁在省内市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提高了齐河县的知名度,也引起了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的关注。时任省委书记的吴官正、赵志浩,省人大主任李振、省长李春亭等省领导都先后到厂检查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齐河曾是他的工作联系点,专门把我和县长约到他在中南海的办公室,听取了齐河县特别是板纸厂的情况汇报,给予了肯定鼓励,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从基础抓起

  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必须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兼顾当前和长远,善于汲取外地经验、善于做好结合的文章。板纸厂的租赁成功,对齐河的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如何因势利导,向前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县委县府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推动全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争创一流,1996年3月,县委组织乡镇、县直部门、企业负责人。赴全国改革开放先进市张家港参观学习。时任市委书记秦振华同志等亲自介绍经验,大家深受启发和鼓舞,纷纷表示以张家港为榜样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真抓实干,加快改变欠发达面貌,早日把齐河建成经济强县。与此同时,我们在济南召开了老乡联谊会,我和有关同志专门赴北京拜访齐河老乡。时任北京市市长李其炎同志,全国环卫工人楷模时传祥一家,他们对家乡建设非常关心,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和指导。

  齐河县城是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黄河防汛需要,由老城关迁往晏城的,城区规模小,城中村交叉,街道狭窄,交通不畅,很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95年7月,时任德州市委书记的张惠来同志到齐河检查指导工作,对齐河的县域建设提出了希望和新的要求。为了统一大家思想,县里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到胶东先进县市参观学习,一方面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帮助修订《齐河县城总体规划》。规划目标为:把齐河县城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风貌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卫星城市。对县城建设有了新的明确定位。当时县城改貌实施,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一是干部群众中因循守旧怕出事,二是资金缺口大,特别是在拆违、拆临过程中,反映强烈,社会上传出了“前任书记建大棚,现任书记扒县城”等议论。为此,县委、县政府在1995年5月18日召开全县城乡建设动员大会的基础上,县级班子成员带头,县直机关、乡镇干部深入街道,进村入户做好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经过2年多时间,到1997年7月,县城改貌取得初步成效,完成投资2亿多元,新建水泥路2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硬化率达98%,城区新建楼房80多栋,新建广场、绿地3.3万平方米。我们还利用建高速公里取土,在城区因地制宜规划建造了一个1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即现在的沁园湖。现在成了县城的一大景点,周围一座座漂亮的建筑拔地而起,因湖而建,也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1996年11月28日全市城市建设现场会在齐河召开。县府大街综合整治工程、环城路建设工程,分别被评为全市样板工程和表彰工程。

  由于历史原因,齐河仍有4个乡镇9个村庄,2000多户群众,常年居住在黄河滩区,交通不便,环境较差,而且每到汛期村庄都被漫滩的黄河水包围,庄稼被淹,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1996年汛期,我和有关同志划着皮划艇冒险进入被水围困的村庄,看到受困的群众,我深受触动,夜不能寐。我和县委班子的同志,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政策要求及群众之所急,抓紧研究制定出了搬迁方案。1997年4月初召开动员大会,县里成立搬迁指挥部,县委常委、县府班子成员以及县直17个科局1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村庄,具体组织搬迁,19个乡镇,12个县直部门参与承建,经过艰苦努力,在汛期到来之前实现了无动荡搬迁,高高标准安置,个别村户实行就近筑台、筑堤保护,解除了群众后顾之忧。

  为扩大开放,推进招商引资,199年春,县委县府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选择在靠近济南的焦斌,沿308国道两侧共20平方公里,设立投资保护区,以引进省直和济南市企业为重点,面向国内外,以此为窗口和平台,吸引外商和投资。由于政策环境宽松,又有板纸厂为样子,金能化工、莱钢的永锋、浙江娃哈哈、欧乐堡等知名企业接踵而至,由于后来者的努力,2002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齐河过去一直是欠发达农业县,财政困难,干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在县城,许多机关干部住平房、挤集体宿舍,有的夫妻甚至长期分居两地。为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调动工作积极性,结合县城改造,我和有关同志多次跑上级部门多方筹措、求得扶持资金,为机关干部职工盖起宿舍楼,缓解了大家的住房困难。随着板纸厂的搞活,税收增加,财政好转,当时齐河县在全市第一个为干部职工提高了工资。

  从自身做起,搞好廉政建设

  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转变作风、反腐倡廉,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一把手做起,才有说服力、号召力。

  回想起来,我在县委书记的岗位上也经常下乡走一走看一看,但真正住在村里,放下架子,作为普通百姓的一员,和群众同学习、同劳动、同吃住,走街串巷,亲眼看一看他们吃的、住的、用的感受却大不一样。当时祝阿镇孙庄是齐河县的一个贫困村,村民生产生活困难是意料中的了,但当时一部分群众生活的困苦程度还是让我震惊。这个村的孙继明一家5口人住在三间低矮的草房里,80多岁的老母卧床不起,妻子患有精神病,女儿是大脑炎后遗症,家里生活极其困难。我常去走访的一个叫孙连义的村民,患直肠癌已有一年多,无钱治病不说,还得参加劳动,供两个孩子上学。我含着热泪和工作组的同志立即给他们捐了部分款物,又请县医院大夫下村义诊,先治病要紧,并建议县里有关部门抓紧摸清全县特困户的底子,急群众之所急,采取不同方式扶贫济困。

  住村期间,我白天和村民一起下地劳动,修建道路水渠,晚上去各家走访,召开座谈会,同群众促膝谈心,拉家常,同村干部一起研究开展“抓党建,奔小康,创建文明村”的具体方案。针对该村缺电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工作组与有关部门、村干部、群众代表多次协商,采取“部门帮一把,集体筹一块,村民出义工”的办法,新上了一套80千瓦的高压变压器,修筑了8公里的砂石路,清挖了引黄沟渠,解决了鱼池和农田的用水问题。为扶持发展家庭副业恢复苇箔的加工项目,增加了农民收入。经过工作组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孙庄村后来被评为全县奔小康模范村。后来工作组回到县里,村民还不时地来县城看望我们。

  这期间时任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的刘玉功同志事先未打招呼,骑着自行车到村里点上探访。见到真实情况后说:看来是实打实的在村里住下了。我们在孙村驻点的情况,后来新华通讯社山东分社(1997)第42期专门作了介绍。

  1996年我女儿由单位外派德国培训学习,有一位县里中层干部随考察团赴德国时,专门给我女儿送去一信封美元,女儿推辞不掉,马上写信告诉我,我便回信叫她先放着,女儿回国后交给我,我便叫县委办公室通知那位中层干部到我办公室来,我当面奉还给他,表示感谢,说以后用着再向他借。在县里这种情况遇到不少,我都一一作了妥善处理,分文未收。

  1997年2月,我八十多岁老母亲病逝,我向市委请了假,并向县里有关同志讲,母亲病逝,我回烟台老家看望。后来县人大主任从市委得到消息,就与县里其他4位负责同志专程赴我老家吊唁,而且每人都备了纸礼钱。我一再表示感谢,一分钱未收,连大家的食宿费都是我哥(退伍军人)出的。他说:“你是书记,要注意影响,齐河又是欠发达县,这个钱我出了”。

  我调省府研究室工作后,在省府办公厅分到一套住房,县里几位老同志听说后,凑了一张卡,说是给我装修房子用的,我非常感谢,并委婉地把卡退了回去。

  在抓干部作风上,我和县委班子同志,一方面要组织学习好上级文件,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要求干部职工。一方面抓好典型带动,1995年县里经过调研和各级推荐,在各个层次和乡镇、村都树立了一批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使大家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如务头乡曹庙村党员孙立银39年来,坚持为本村和邻近村义务订、发报纸杂志,行程十余万公里,两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县委、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孙金银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县树立起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有一次我应邀回齐河,时任县委书记袁家河对我说,你离开齐河时,不仅还还清了所有债务,财务账面上还结余了3300万元。如今,我虽然离开齐河20多年了,但是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与我共同奋斗的同事和战友,齐河的那块热土,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是我永远的怀念。那是我难忘的记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衷心祝福齐河县兴旺发达,齐河县人民幸福安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