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党课(一)丨百年淄矿来了新客人

2023-09-28 15:0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良栋 王兵 宋明君 王东升 张泽源

  9月20日至22日,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之孙王明华一行受邀前来淄博,触摸王尽美留给淄博的红色烙印。

  短短三天,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跟随王明华,在一段段红色故事中感受淄矿乃至这座城市的红色传承。

  本报今日推出“跨越百年的党课”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见面

  从淄博到杭州,900公里的距离,5个小时的高铁车程,旅途漫漫的倦意没有在年逾八十的王明华脸上留下一丝印迹。

  用他的话来说,这场期待了很久很久的奔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9月20日下午1点抵达淄博,简单用过午饭,王明华便马不停蹄赶到了淄博煤矿博物馆,与祖父王尽美“见面”。

  刚踏入淄博煤矿博物馆的大厅,生动宏伟的巨大紫铜浮雕便吸引了王明华的注意,他一眼便认出了浮雕中昂首而立的王尽美和邓恩铭。

  顿时,这位耄耋老人变得兴奋起来,连连向众人说道,“这就是我的祖父,王尽美!”

  王明华忙招呼同行的两位妹妹王建华和王爱华合影,这场跨越百年的相遇,在按下快门定格的刹那间,开启。

  随着一行人参观的深入,一张民国时期矿区工人的卖身契,让王明华驻足停留,他第一次拿出手机用镜头留念。

  “卖妻又卖女,那时候的工人们真是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黑暗无比的环境。”以这张残破卖身契为代表的红色老物件,让王明华“穿越”到了那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年代……

  为什么王尽美要在淄博组织革命?

  因为这里有太多受苦受难的工人兄弟。当时,淄博矿区是山东最大的煤矿区、全国三大矿区之一,有矿工3万余人。以淄川煤矿为中心的北部矿区,更是中国矿业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为此,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在研究山东工作计划时,首先把组织开展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王尽美,在领导全省工作的同时,先后四次到淄博矿区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运动。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诸城市人。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参与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系中共一大代表、山东支部负责人。

  “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界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这是王尽美第一次来到淄博矿区时编写的歌谣。

  1921年冬,王尽美特邀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罗章龙到山东考察,并亲自陪同其到张店、博山、淄川等地,深入煤矿、铁路、车站、工人居住区考察工人生活状况,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赶赴淄川、博山的铁路和矿区,在窝棚里与工人们亲切交谈,动员工人们团结起来,同资本家作斗争,争取自身解放。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来到淄博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点燃了革命之火,给受苦受难的工人同胞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王明华一边听讲解一边感慨道。

  此时此刻,在这一件件老物件中,一段段史实文字中,王尽美的形象在王明华的心中正更加饱满和真实。

  缘起

  跨越百年的缘分,是什么将淄博与王明华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此次王明华一行,除了参观淄博煤矿博物馆,还去了拥有众多民国时期德式建筑的西山公园、机关大院,参观了科技范十足的东华科技公司和诞生了淄博三个“一”的马家村,游览了最具淄博文化特色的蒲松龄故居,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淄博。

  虽已年逾八十,但王明华依然步伐矫健,在参观游览途中还时不时停下等等他人跟上来。比其他人更快更急,是因为他更渴望多了解淄博、了解王尽美在这里的故事。

  “细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以个人身份来到淄博。”王明华透露,早年间他也来过几次淄博,但都是以学者身份进行学术业务交流,行色匆匆间无法驻足细致了解淄博。

  王明华说:“这在我心中一直是个遗憾。”

  对祖父王尽美的事迹,王明华其实都是从父辈那里听到的,毕竟王尽美在1925年去世时,王明华的父亲才3岁。

  1950年,年纪尚小的王明华跟着母亲,投奔在义乌县委工作的父亲,并在本地读小学。“后来我进入浙江大学学习通信专业,本科读了5年,1965年毕业,留校搞微电子,参加科研,援助阿尔巴尼亚,给他们造晶体管……”王明华介绍,改革开放后,他紧跟国家需要改学光电子,留学日本。学成归国后,创办了浙江大学光电子专业,自此再未离开过,直至70岁才离开科研一线岗位。

  “之前就与山能新材料一直保持着联系,此次刚好有学习王尽美精神以学促干的想法,我也得以来好好看一看祖父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弥补一下缺憾。”王明华说,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来淄期间,山能新材料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因为王明华的到来而变得生动且振奋人心。

  “王尽美一家四代红色家风传承,为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德树人树立了光辉榜样,值得大家深入学习。”山能新材料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马忠德说。

  为何王明华会受到山能新材料的邀约?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情缘:百余年前,在王尽美的启蒙下,淄博矿区工人一直在同帝国主义、资本家进行着无畏斗争;1953年,淄博矿务局成立,管辖着淄博矿区内所有的国营煤矿;2002年淄博矿务局经山东省经贸委批准,组建了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暨淄博矿业集团(简称“淄矿”)。随着淄矿被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收入旗下,其煤炭产业整体外迁西北,淄博关于“煤”的过往便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但山能集团并没有放弃淄矿“大本营”,而是让其转型升级为山能新材料。

  正因如此,现今的王明华、山能新材料正与百年前的王尽美、“淄矿”跨越时空相遇。在三天时间,王明华用手机拍照留念的地方很少,马家村南庙大罢工纪念馆却是其中之一。

  时间回溯到1922年6月下旬,王尽美在召开了津浦铁路济南机车厂工会(山东第一个工会组织)成立大会后,立即赶来淄博,指导建立淄博地区第一个工会组织——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成立地点就在马家村。

  1923年8月,时任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的王尽美正在青岛开展斗争,听闻淄川鲁大公司“裁人”事件后,立即与邓恩铭商议发动工人进行斗争。两个月后,王尽美赶赴淄川,深入工人居住的窝棚了解情况,鼓励工人们站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

  王尽美对工人们非常热情,主动和他们握手。满手炭黑的矿工们不好意思伸出手来,王尽美便总是深情地说:“别看你们身上沾满炭泥,可是这两只手却能创造世界万物……”矿工们深受感动地说:“王特派员是我们的知心人,他能代表我们的利益,我们要跟他走!”

  王尽美在淄博,促进了淄博地区党、团、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引导矿工同胞多次取得了对抗资本家裁人、减薪斗争的胜利。

  百余年前,王尽美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只为看到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百余年后的今天,身为其后代的王明华一行人,替王尽美看到了新时代淄博人民的幸福生活。

  “祖父的心愿已经在淄博实现了。”王明华欣慰地说道。

  赓续

  这次淄博之行,王明华也圆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我第一次来淄博是在上世纪80年代,更确切地说是路过淄博,那时根本不知道哪里是淄博,问了其他同志才知道,那时候距离与祖父最后一次来淄博,时间上相差了50年左右。”一直耿耿于怀的王明华,如今已释然,而脑海翻腾的思绪,又把王明华拉回了那个动乱的年代。

  1925年2月,王尽美在成立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后,又到淄博开展工作。2月下旬,王尽美组织成立了淄博国民会议促成会。这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来淄博,在此之前,王尽美已患肺病,但仍然带病奔波于各地,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发动群众。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带着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的憧憬和眷恋,在青岛溘然长逝,终年27岁。王尽美病逝前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遗嘱中,王尽美没有提到妻儿,这也是无数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真实写照。

  27岁,正值芳华,王尽美的人生定格于此。他的一生虽如流星般短暂,但他毕生追求真理、敢为人先,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优良作风,如璀璨星光,激励着后人继续奋勇前行。

  同是27岁,王明华已在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技术专业任教,作为我国光电子领域的泰斗,他40余年科研生涯成果丰硕。如今八十多岁的他依然忙碌着——为学生们作报告、讲党课,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王教授作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之后,授课内容底蕴深厚、生动直观,我深受鼓舞。”听取了王明华所授党课的东华科技新入职员工董群,在记录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要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赓续红色血脉,立足岗位,抱着满分的激情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勇于担当,为建设千亿级新材料产业贡献力量。

  “我现在也时常教育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王明华不只是对学生谆谆教导,对自己的子女更是严格要求。王明华夫妇俩都是共产党员,两个女儿也先后入党,一家人坚守初心,用各自的人生书写着为国家奋斗、永远跟党走的精彩故事。

  “从祖父开始,我们一大家子的生活经历就和党的历史发展保持一致,我们祖孙四代,一直忠诚、踏实、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王明华说,如果自己出生在那个年代,一定也会像祖父那样努力读书,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如今一直从事教育事业,这也算是和祖父的初心保持一致。

  “只要身体允许,能干一天是一天,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王明华的话语朴实无华。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家后人都很低调,基本上从不对外宣扬自己“烈士后人”的身份,王尽美长子王乃征之子王军直到退休才“暴露”身份,王明华则是工作了30年后才被同事们发现是王尽美后人。此后,王明华说起家族往事,只为教育后人。

  对此,王明华如是说:“作为王尽美的后人,赓续就是最好的纪念,对于新时代的后辈来说,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和致敬,也是传承,传承红色基因,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通讯员 孙良栋 王兵 宋明君 王东升 张泽源)

初审编辑:吕晓娈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