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党课(三)| 王尽美带给淄博的红色烙印

2023-09-28 15:0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良栋 王兵 宋明君 王东升 张泽源

  “淄博,我祖父向党中央汇报支部工作的时候用到了这个名字,后来在他的文章当中也用了这样一个名字。”百余年前,革命先辈王尽美与淄博结缘。百余年后,王明华带着对祖父的追忆,来到淄博,再次织密与淄博的缘分。

  “我第一次来,是上个世纪80年代路过淄博。我问身边的同志,淄博在哪里?他也含含糊糊说不清楚。”9月22日,对比之前那个“模糊”的淄博,王明华坦言“现在的淄博完全大变样”。

  王明华口中“不一样的淄博”,至今都带着王尽美留下的红色烙印。

  赋名

  “淄水东流九千里,岱山孤立一峰起。”千余年前,唐代诗人孟郊尽览淄水汤汤、群山层层,直抒胸中豪情,挥毫写下瑰丽诗篇。“淄水”与“博山”,成为构建起淄博这座城市最诗情画意的图卷。

  淄水宛如母亲河,哺育了淄博这片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敦厚的齐文化,成为淄博人朴实的精神底色。

  博山峰岳连绵,层峦重叠的山脉中,贮藏着无数宝贵的矿产资源,为淄博迅速崛起为工业城市奠定了丰饶的物质基础。

  两者合二为一,成为淄博这座城市发展壮大的血液和脊梁。

  湛湛河水、青葱群山、金属色城市,在多姿多彩的淄博城市景色画里,最为亮眼的当属那抹信仰的红色。

  而“淄博”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党史文献中,则始于1922年那抹“尽美之红”。

  “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篇由王尽美亲自撰写的《矿业工会淄博部开发起会志盛》文章中,“淄博”作为一个地区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历史文献中。

  尽管王尽美言及的“淄博”,是当时“淄川、博山两县的简称”,但自那时起,“淄博”还是以其独有的红色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淄博人民,“红色淄博”也由此发端。

  将时间拉回到现在,100多年后的淄川,仍然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当时,王尽美和邓恩铭两位先辈下了火车,便坐上了驴车来到了我们的矿区……”淄博煤矿博物馆的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王明华等人这样介绍。

  老乡挥鞭赶着驴车,走在泥泞不平的乡间土路上,两个年轻人怀揣着革命的一腔热血、满腔热情,摇摇晃晃地坐在车板之上,融进了淄川矿工群体与淄博父老乡亲之中……透过博物馆的展板,密密麻麻的文字中,仿佛有两个身影正在走来。

  “原来,祖父王尽美和被他赋名的淄博成为了党史中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王明华感慨万千。

  而9月21日,在山能新材料的党课讲台上,王明华唱念出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几句歌词:“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当时我看到石碑上刻着《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我便说我小时候在山东念小学的时候就会唱。他们(负责人)告诉我,这首歌就是1940年在沂蒙创作出来的。”王明华说。

  一幅旧时的画面,一首经典的红歌,浮涌着百年时光,连结起王明华对儿时家乡的深深眷恋、对祖父所处风云激荡的时代的追思。

  跨越

  在淄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山东诸城,王明华的神情中多了一丝乡愁。1945年,抗战胜利后,年幼的王明华跟随母亲曹建民回到了诸城,在老家大北杏村和曾祖母度过了5年美好时光。

  “祖父王尽美出生的前一年,德国武装侵占了我国胶州湾,随后又强修了胶济铁路,驱赶居民,建立教堂,疯狂地掠夺矿产财富,弄得民不聊生。”虽然从未见过祖父王尽美,但王明华却记得孩童时期曾祖母和他讲过,王尽美出生那天,民间起义的火把照亮了半边天。

  1897年,德国人借“巨野教案”武力强占胶州湾,为掠夺开采当时山东潍县、淄川、博山的煤炭、矿石等资源,于1899年9月23日主持修筑了胶济铁路。

  而在淄博地区,始建于1903年的张博铁路,北起胶济铁路上的淄博站,向南经淄川到达博山,线路全长39.59公里,彼时是淄博地区的交通运输大动脉。

  这条铁路的建成通车,给德日侵略者掠夺中国资源提供了方便,给灾难深重的淄博地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这些炮楼阁宇,就是当年德日攫取淄博矿产资源、压榨淄博矿工的铁证。”在西山公园,望着这些年代久远的德式建筑,王明华陷入了沉思。

  也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尽美、邓恩铭宣扬的党的红色新思想,随着火车的飞驰不断传播,淄博地区红色革命阵地也沿着铁路线迅速蔓延扩张。抗战时期,淄博地区以铁路职工为主的抗日力量组建张博铁道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破袭战,组织大小战斗200多次。自此,渐渐地,张博铁路成为“红色铁路”。

  而在胶济铁路的尽头——济南,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就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英雄山区域。其中,墓区共安葬革命烈士1700余名,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烈均安葬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张博线和博八线统称张八线,由于博山煤炭资源丰富,加之博山工业基础雄厚,运输需求量大,张八铁路迎来了鼎盛时期。而后随着货运量的不断减少,同时地区经济的不断活跃,张博铁路的重心由“货运”转向“客运”。上世纪80年代,旅客列车通过能力已达20对到25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提高4倍到5倍,为淄博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直到2008年11月6日,仅留的一班市内列车停运,百余年张博铁路彻底告别了客运历史舞台。

  去年8月的最后一天,淄博首条轨道交通线路——淄博至博山铁路改造工程建设启动仪式在淄川举行,百余年后张博铁路将迈入双向奔赴的“电气化时代”,这跨越了百年的火车汽笛轰鸣声将再次响彻淄博。

  初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明华曾3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这一次次的至高荣耀,追根溯源,源自祖父王尽美的光辉事迹对他幼小心灵的震撼。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到青岛视察工作时,对陪同的山东省负责同志讲过,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要好好照顾起来。于是,王明华的曾祖母由山东省委接到济南,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1953年7月,王明华的母亲带着他和妹妹,与伯父王乃征一起去拜访负责照顾曾祖母的李宇超。时任中共山东分局统战部副部长的李宇超,和他们谈起了王尽美的生平事迹。

  “从他们的交谈中,我第一次完整得知祖父组建山东早期党组织、为革命呕心沥血的一生。”王明华告诉记者,那是他内心第一次对“党”萌生了向往。

  从小到大,父母并没有向他刻意灌输“他是王尽美孙子”的特殊身份,他和普通孩子一样成长。

  “但我一直记得我从小耳濡目染的‘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这三句话。”就这短短三句话,让王明华初心不改,笃行一生。

  回看被王尽美“创造”的新淄博,也一直在“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这次来淄博,发现它与以往截然不同,俨然是一个现代化都市,各个区县高楼林立,人民生活大变样。”王明华如是说,淄博既保留了过去工业辉煌的印记,又有着朝气十足的新产业,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城市发展突飞猛进。

  百年革命情缘,薪火代代相传。对于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来说,百年党史,也是一部红色工业发展史、民族产业振兴史、先锋精神淬炼史。诚然,继承弘扬优良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浸入市民心中,汇集成了城市发展的灼灼初心和不竭精神动力。

  百余年来,淄博听党的话,紧跟党的步伐,跨越一个个奔腾年代,经历一次次沧桑巨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优异的答卷。革命战争中,淄博还是山东兵工总部所在地、齐鲁工业干部的摇篮,淄博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成为敌后抗战的光辉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工业百年之光折射出敢打头阵的先锋品格。从“一五”开始,淄博先后承载了山东铝厂、齐鲁石化、博山电机厂、山东机器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辆红旗轿车和东风汽车上用的微电机、第一辆双层大客车、第一组潜艇蓄电池、第一个人工喉……无数个共和国“第一”,均来自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老工业城市。

  “百年的红色浸润,让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9个在淄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90多种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前3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和医疗器械、纺织、建材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机电装备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在祖父曾经战斗过的淄博,王明华正经历着全新的震撼,“没真正体验过真不知道,原来现在‘努力工作’的淄博是这样的。”

  而好学、善学、真学的淄博,当下正不断对标、夺标、创标,抢抓全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聚力做好“优”和“扩”两篇文章,按照“五个优化”的思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今年,淄博更是细分了31条新赛道,发布涵盖12个新经济领域的《淄博新经济城市机会清单》,聚力打造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

  3天时间,王明华与祖父王尽美在淄博“相逢”,见证了淄博百年发展历程,以及淄博在时间长河中滚滚奔涌着的红色铁流、燃烧着的创业激情、凝聚着的先锋力量。

  9月22日下午,在渐行渐远的列车上,王明华频频回头遥望,眼中满是深情,正如百年前王尽美4次来淄,离开总是不舍。

  “我还会再回来的,淄博!”(通讯员 孙良栋 王兵 宋明君 王东升 张泽源)

初审编辑:吕晓娈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