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解压馆:解压还是打卡?

2022-07-02 06:21:53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李梦馨

  与以往惯常的解压方式不同,现在的解压似乎有了更多的指代,它不仅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名字,也指向具体的事物,俨然有形成产业的势头——

解压馆一场景

  □本报记者 李梦馨

  如今,解压正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浏览视频网站,经常能看到关于各类解压玩具的短视频:用小刀把香皂划成颗粒,把颜料淋在暴力熊上DIY流体熊,用簇绒枪制作毛织品……在破坏或修复的过程中,人们能获得即时的心理满足。在多个平台检索解压视频发现,播放量都十分可观。与线上的火热相呼应,线下的解压馆也纷纷落地,成为年轻人热衷的解压新玩法。

  解压,是伴随着压力而产生的名词。有了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就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呐喊、运动、倾诉等,都是惯常的解压方式。而现在的解压,似乎有了更多的指代,它不仅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名字,也指向具体的事物,俨然有形成产业的势头。那么,当下勃兴的解压经济,真的能满足人们的解压需求吗?

  “够刺激”又“高颜值”

  压力两个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谈中的关键词。与之相应,为了探索解压方式,人们费尽心思,五花八门的解压视频是其中一种较为便捷的解压途径。在治愈类的解压视频风行了一阵之后,挤痘痘、修蹄子这样重口味的解压视频,又开始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受众。纵然形式多样,但都指向解压这一最终目的。

  看解压视频,是通过视觉、听觉,享受远程的心灵抚摸。相较之下,线下的解压馆,给人们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这是否意味着解压的效果会更明显呢?

  解压馆算得上一种舶来品,它更早之前的称呼是发泄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不少企业设有“发泄屋”,员工通过殴打仿真橡皮人宣泄情绪。2000年后,发泄屋逐渐在世界各处落地。2008年,圣地亚哥出现一家“莎拉摔盘小屋”。2016年,英国首个“愤怒屋”在诺丁汉郡开张,顾客可以用球棒、铁棍或是锤子打砸各式物品。

  而国内的解压馆,基本从近三四年才开始兴起。在某点评网站上输入相关字眼,搜索结果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重庆、长沙等一二线城市。定位在济南的解压馆,仅有两家。

  粗略地梳理之后,会发现如今市面上的解压馆无外乎这样几类:一类偏向手工制作,如DIY流体熊、簇绒等,相比一般需要更多专注度和技巧的手工制品来说,这些DIY制品门槛低,制作过程简单,容易上手,最后还能收获一个颇具治愈感的物件,趣味十足;一类主打体力宣泄,砸瓶子、砸键盘等,在暴力中释放压力;还有一类综合了多元的场景,既有解压项目,也有拍照打卡的场地,玩乐与解压一体,宛如一个小型游乐场,这也是最常见的解压馆类型。

  以济南一家解压馆为例,馆内涵盖的项目有动感单车、呐喊屋、摔酒瓶、星空屋、水床、枕头大战等。传统的体力宣泄项目是解压馆的最大特色,顾客可以戴着防护头盔,用铁棍击打报废的键盘和电话,或者在拳击台上用力捶打塑胶人,体验足够刺激的解压过程,也可以在星空屋、水床等项目上进入宁静沉浸的氛围,得到内心的沉静。除此之外,解压馆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还有外表上的“高颜值”,装满纸币、富丽堂皇的房间,贴满尖叫人的墙壁,是拍照的绝佳场地。

  多了热闹,少了解压

  既然名为解压馆,那些来到解压馆的人在摔打之后,真的能减去压力的包袱吗?

  可以看到,来解压馆消费的基本是年轻人,以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为主。有不少消费者是奔着解压的名头来,想要释放一下情绪。但更多的人还是抱着拍照打卡的目的,他们花在拍照上的时间远大于体验解压的过程。社交媒体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很多人的种草日记中,“拍照”和“解压”成为并列的描述词,对一些人来说,拍照甚至比解压更为重要。

  既然是奔着打卡的目的来,再次消费的可能性很低。在随机询问几位顾客后,他们表示自己都是头一次来,“只是想体验一把”,毕竟解压的可替代性方式很多,只是为了解压每次都来消费也不太现实。此外,目前解压馆项目设置同质化严重,即便多次消费也不能带来新鲜的体验。

  解压馆的出现,当然有其道理。单论其功能属性,解压馆的最重要属性就是解压。而从解压馆设置的项目看,摔东西、呐喊、运动……这些方式也确实能通过发泄起到卸除压力的作用。

  有心理学专家从生理的角度解释了发泄的原理,即神经压抑要通过人的身体末梢释放出来。言语、表情和动作都是可以宣泄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解压馆设置的诸多项目,主要是通过动作来纾解压力。在击打或摔碎东西的时候,将不良情绪投射在这些物品上,发泄自己的愤怒或焦虑。但这些带有暴力元素的宣泄,并非一种良性的方式,甚至可能加剧极端情绪的产生。

  从效果上看,暴力宣泄能达到的效果也不是最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姚琦曾谈到一则心理学实验,在三组实践对象中,第一组成员用静坐等静态方式解压,第二组成员用打击沙袋的方式进行暴力宣泄,第三组成员则综合采用前两种方式。结果发现,第一组成员报告的消极情绪最低。这说明,暴力宣泄可能并没有降低我们的愤怒值,甚至可能起到反向效果。

  随着解压馆的进化演变,馆内设置项目越来越多。现在的解压馆,集游戏、运动、拍照等功能于一体,被很多人形容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最原初的解压功能却变得逐渐模糊。解压馆像所有网红打卡地一样精心装饰各种风格,凸显颜值,而大多数顾客也从“适不适合拍照”而不是“解不解压”的角度对一家解压馆作出评价。

  这种网红店铺风格的设置在心理学专家看来显然是不合理的。过分鲜艳的色彩,刺眼的灯光,都不适合用在解压的场所。噱头越来越多的解压馆,多了热闹,却少了真正的解压。

  正确解压,接纳自己最重要

  不管怎样,解压馆的出现,解压经济的勃兴,说明背后还是有一定的市场,折射的是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压力。《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34岁的青年,焦虑的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

  豆瓣上的“解压方式研究会”目前已经有两万多成员,他们聚集在一起分享各种五花八门的解压方式,在焦虑的环境中“自救”。在讨论压力的源头时,具体的答案有求职、工作、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等。“身处每个阶段,都会有属于每个阶段的压力。压力,是每个人与社会、家庭、自我等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如何应对压力,则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的课题。”心理咨询师李冲说。

  压力必须要有宣泄的出口,解压馆固然能起到一定的减压作用,但李冲建议,还是要找到更多合适的宣泄途径。压力释放的方法因人而异。他提出几条建议,一是适度运动健身,二是学会倾诉,跟家人、朋友聊天沟通,寻求人际支持是必要的手段,再者可以通过读书、看电影,或培养一些固定的爱好,最后最关键的还是自我接纳,学会自我调节。但如果上述方式依然不能解决问题,还得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融媒体高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