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2024-04-26 10:54:0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学涛

  大众网记者 王学涛 实习记者 王嘉晨 报道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日,第七届崇德学术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奇、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文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方晓义、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向葵等与会嘉宾围绕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校园欺凌防治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董奇:开展需求导向的脑智发育研究,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孩子们在高强度、充满压力、持续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他们缺少正常的体育锻炼和休息的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奇首先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展开相关介绍,阐述了当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董奇表示,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成长型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等。同时,在数字化环境之下,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等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大部分孩子是通过网络而并非家长和老师来了解信息,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比过去更加直接、快捷,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大。

  “因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也需要不断优化,这无疑给教师、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了种种压力与挑战。”董奇认为,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

  为应对相关困境、解决相关问题,他强调了四个工作重点:第一,不仅要关注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科研进展,更要关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重要人物——教师、家长的真实生活、学习、工作和心理状态。第二,不仅要揭示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更要研究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类有效解决方案。第三,不仅要发表科研论文,更要积极参与解决儿童青少年发展问题的政策制定与行动。第四,不仅要大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更要提高发展心理学对社会的贡献度。

  董奇认为,“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当今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深入揭示其背后的多种机理、研发有效教育促进方案和教育干预计划”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相关领域研究者重要而紧迫的科研任务,基于此观点他进一步对开展学生脑智发育研究提出具体、专业的建议,例如运用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创造与过去不同的新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环境等。他呼吁学科工作者、跨学科工作者共同行动,开展需求导向的脑智发育研究,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张文新:校园欺凌防治存在“重惩戒、轻预防”等问题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多发,欺凌行为不仅危害了受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的个体发展,还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和财产损失,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文新结合最新社会案例,对校园欺凌行为在全国范围内的相关数据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校园欺凌防治实践中的不足。

  首先,“重惩戒、轻预防”,欺凌防治理念滞后、手段单一。法律手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教师和学校采取的口头警告、停课等惩戒策略不仅效果不显著,反而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使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多。因此相较于惩戒,预防是最好的干预。

  其次,落实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不明。应当明确,学校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是实施欺凌防治的重要抓手,学校是欺凌防治的主阵地,教师是欺凌防治的核心力量。

  最后,科研对校园欺凌防治实践的支撑不足。

  张文新还结合校园欺凌防治的国际经验以及“循证实践”范式,介绍了中国3H校园欺凌预防干预方案。该方案以“健康的发展结果(Healthy Developmental Outcomes)”“健康的人际关系(Healthy Relationship)”“健康的校园氛围(Healthy School Climate)”为宗旨,以“依托学校、赋能学校、融入学校”为定位的方案,经过科学的数据证实,显著强化了感知的同学的反欺凌态度、对受欺凌者的共情、保护受欺凌者的效能感、保护受欺凌者的意愿,改善了学校氛围。

  张文新表示,科学认识是前提,科学手段是关键,学生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科学的方法解决,而干预实践要遵循循证实践范式。同时,中国发展心理学要加强应用发展科学研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于重大社会需求。

  方晓义:“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带来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方晓义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结果,从原因、做法和结果三方面展开论述。

  据方晓义介绍,该普测系统的搭建依据主要为这五方面:第一,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包括压力应对理论、双因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个体—情境相互作用理论等。第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传统问题和新型问题。第三,可以揭示多方面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信息。第四,不能给参与测试的中小学生带来心理负担。第五,选择适合中小学生的、公认的、有评判标准的量表。

  在具体调查结果方面,通过全国普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75%为良好,约12%存在危机问题或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自伤行为、学习倦怠多发。此外,调查发现,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有效性越来越低。

  通过“普测”,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年级发展趋势、性别差异得到有效反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及其作用得到了科学总结。

  张向葵:校园心理健康建设仍存在五大问题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向葵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原因和具体实践方法。她提出,校园心理健康建设仍存在五大问题:第一,师资力量不足。第二,心理健康筛查效率低。第三,对测得数据很难科学解释,缺少脑内电波变化及行为变化的参考值。第四,心理健康指导与训练很难做到一对一,问题解决效果不显著。第五,学校缺少大数据管理与展示中心,校长很难动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张向葵将心理学思想植入心理测评与训练方案之中,并在解决方案中不断具体化,实现了心理学思想、理念、逻辑与AI技术的有机结合,为现存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具体的实践方法。

  张向葵认为,未来学校心理健康建设的发展方向应落在更精准的风险评估、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更有效的情感支持上,她号召大学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的结合;时刻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包括技术、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的结合提供人才支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人工智能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合作和发展。

初审编辑:路时川

责任编辑:姜申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