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首页 分站 网站导航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手机客户端 用户登录

“齐鲁第一高”封顶在即,多项硬核技术刷新行业纪录

2022年06月02日 19:39
/1

“齐鲁第一高”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即将封顶。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赵鹏程 济南报道

  作为山东省地标建筑,在建的“齐鲁第一高”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即将迎来重要建设节点,核心筒已施工至88层,即将于近日实现结构封顶!

  据项目负责人邵凯介绍,国金中心超高层在施工过程中突破了多个“最难”、创造了多个“第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秘其中的硬核技术。

428米超高层项目施工难度堪称行业之最。

  难度之最——楼层越高,建设难度越大!

  “从350米到428米,不只是高度的累积,施工难度将会成倍增加。”邵凯表示,428米超高层项目不仅刷新了山东省的建设高度,更是一件建筑艺术品,楼体有繁复的变化,要把图纸上精美而又有设计感的建筑外形变成实物,施工难度堪称行业之最。

  山东“第一高”楼体外框呈锯齿状,底部向上逐渐内收变化。内核心筒经历了11次截面变化,从最初的类正四边形变为类八边形。核心筒的墙厚也随楼层变化,最初厚度约1.6米,到顶层时已变为约0.55米厚,厚度已减少了三分之二。尤其在71层到75层,核心筒四个大角的直墙全部变成斜墙,要求对项目使用的智能造楼机进行再改造再设计,以保证施工安全,这也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71-72层外框钢结构为伸臂+环带桁架层,核心筒外伸臂桁架节点分段,需同时满足现场塔吊起重性能和设计要求分段,伸臂桁架重量达到30吨左右,需要采用动臂塔吊1700进行吊装;伸臂桁架重量大,现场安装时无法立马使用螺栓连接,校正难度大,需要临时安装固定;核心筒外伸臂桁架跟随外框施工进度进行安装,由于核心筒和外框沉降不一致,确保伸臂桁架的受力达到设计要求。71-72层外框也可称为超高层“最难施工外框桁架”。

  核心筒之外,楼体外框还有16根巨柱,同样需要随着高度变化。楼体外观呈锯齿状收缩和外延,每根巨柱的变化并不一样。通过巨柱不断变化实现造型的美感,巨柱最大的位置长宽是2.8米乘以1.5米,经过约20次变化,到最上面就成了0.85米乘以0.65米,这也给施工带来难度。

  与此同时,要把混凝土送上三四百米的高楼,并不简单。山东“第一高”专门设置了混凝土施工泵管,用超高压输送泵泵送,这个泵管仅在地面就要经过长约百米的水平加压。由于在泵送过程中有一定的泵损,一旦控制不好,也可能“堵泵”,一旦“堵泵”后续处理也很麻烦,这也是施工难点之一。

  超高层建设难度大,安全管理难度更大,为保障工人安全,施工现场一面二维码展示墙上,工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扫码了解自己所在工序的技术、安全等信息,同时充分借助BIM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让工人更直观了解相应工序要求。此外,项目专门开发了云监督平台,利用现场安装在动臂塔吊上和其他位置的摄像机,随时随地实现对工地的监管。

核心筒之外,楼体外框还有16根巨柱,同样需要随着高度变化。

  重量之最——省内最深的超厚大底板

  山东“第一高”建成后将达428米,需要承重50多万吨,它的底板更非同一般。“承重是施工建设时首先面临的难题,为保证超高楼稳定性,我们建设了山东省内最深的超厚大底板。”邵凯表示,这个大底板建在地下四层以下,长约60米,宽约60米,最厚的地方约12米。这相当于要一次性用混凝土填充半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4层住宅楼。

  “难的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施工,这样大的底板,为了避免产生冷缝,需要一次性完成2.1万方混凝土浇筑。”邵凯说,在CBD这样的市中心,周边交通压力很大,做这样大规模的混凝土浇筑需要上百辆混凝土车来回运送混凝土,组织难度很大。“我们通过BIM模拟、模拟演练、现场指挥等方式,调配了4家搅拌站,超110辆混凝土车,创新使用了溜槽+搅拌机+汽车天泵的方式进行一次性浇筑,最终仅耗56小时完成2.1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刷新济南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速度纪录。”

冲向400米高空的山东“第一高”工地顶部,是山东省首个智能顶升平台,又叫“造楼机”。

  省内首台——智能造楼机“参建”

  施工难度的成倍增加,更需要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的保障。进入71层至75层,在建的山东“第一高”核心筒外墙已是斜墙。冲向400米高空的山东“第一高”工地顶部,是山东省首个智能顶升平台,又叫“造楼机”,同时首次采用地面整体拼装模块化对接工艺,将桁架模块在地面上一次性拼装并焊接完成。

  “和300米左右超高层多使用爬架防护不同,400米的超高层施工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需要用到智能造楼机。”邵凯表示,智能造楼机由中控室控制顶升,外圈有防护系统,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工人们高空施工的安全。智能造楼机高约19.5米,能覆盖4层楼,实现同时施工。造楼机又划分了九宫格一样的九个工作区,每个区有一个专用钢扶梯上下,施工人员穿戴和固定好安全绳,在自己的工作区域施工,减少来回走动,保证安全,也提高工作效率。智能造楼机的顶升力达到2400多吨,身处8级大风仍能平稳运行。邵凯表示,智能造楼机通过液压千斤顶实现平台顶升,平台负载所需建材物料,随楼层增高向上爬升,单次顶升高度可达4.3米,整个流程完成仅需1.5小时。

在核心筒的顶部外侧还有3台动臂塔吊。

  省内首台——80吨级动臂塔吊“助力”

  首次使用的不只是智能造楼机,在核心筒的顶部外侧还有3台动臂塔吊。其中最大的动臂塔吊最大起重量80吨,在山东省是第一次使用。“第一高”使用的环带桁架、伸臂桁架、钢柱等材料的重量达到30吨,普通塔吊起重量仅约5吨,远不够用,而且普通的塔吊的作业高度也远远不够。首次使用的这款动臂塔吊最大载重量80吨,最小载重量也有14吨,保证了施工材料顺利从地面吊到顶。

项目以BIM信息模型为核心,各专业深化、优化设计全部基于BIM模型展开,让总承包单位成为设计管理的真正核心。

  行业领先——以BIM信息模型为核心

  与此同时,基于BIM的超高层建筑干法旋挖成孔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高强高性能砼超高泵送施工技术等,做到了行业领先。

  项目以BIM信息模型为核心,各专业深化、优化设计全部基于BIM模型展开,让总承包单位成为设计管理的真正核心。同时采用互联网+质量管理系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将各构件相关信息录入二维码,可扫码学习对应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分析现场地形地貌、辅助场区规划,生成720°全景图及施工进度图,方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现场形象进度及安全文明施工情况。

  据介绍,该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力量与辛劳付出,如今项目即将迈入崭新阶段,为“走在前,开新局”中的济南注入新的动力。

图集热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