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热点聚合

哪些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来源:新华资料   作者:   2013-10-11 15:03:00

丁肇中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在高能物理领域,1976年,时年40岁的丁肇中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8年,钱永健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又到了一年诺贝尔颁奖季。据诺贝尔奖官网发布的消息,从10月7日起,瑞典诺奖委员会陆续公布2013年诺贝尔各大奖项获奖名单,备受关注的“诺奖周”也随之开启。去年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在这之前也曾有多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历届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李政道、杨振宁

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35岁的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得到了吴健雄女士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赶上了五十年代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的黄金时期,赴美深造,追随名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有此成就。是最早获的诺贝尔奖的华人。在那个中国积弱不振的年代,他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中国人,大批年轻人因他们而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J粒子”:丁肇中

丁肇中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在台湾长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华裔美国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1969年任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丁肇中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在高能物理领域,1976年,时年40岁的丁肇中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年代基本粒子研究很热门,发现基本粒子需要花费巨大的对撞机、艰苦持久的努力,当然还需要有运气。

  2013年4月3日,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改进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

  李远哲,生于1936年11月19日,台湾新竹人,祖籍福建南安,美籍华人(现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他和丁肇中同年出生,同一年参加台湾联考,并考上了第一流的台大,李远哲在台湾的日子比较长,1961年获硕士学位后才赴美国深造。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同年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7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6年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同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李远哲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台湾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朱棣文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祖籍江苏太仓。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7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1990年~1993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1993年5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年出任美国能源部长,2013年2月辞职。

  1997年,朱棣文因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工作“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朱棣文最早发展出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此,朱棣文从1976年做博士后起整整奋斗了20年的时间。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并解释电子量子流体:崔琦

崔琦

  崔琦,1939年生,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人,小学毕业后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1958年赴美国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崔琦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时年59岁的华裔美国科学家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这一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 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1982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海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