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离开,愿爱留下

  “血液是红色的,心灵是高尚的,生命是美丽的,红十字事业是有温度的!”这句话出自我的日记。2016年3月5日,我去市红十字会参加了朋友房泽岸、詹春芳的遗体(角膜)捐献登记仪式,回来有感而发。

  上学时,阅读毕淑敏的作品,17岁的她在西藏高原当兵,她背着红十字药箱行走在阿里地区,目睹太多年轻人为守卫祖国而长眠冰层,那可歌可泣的死亡震撼于心。那个药箱上的红十字图标,却在我心中投下一抹光亮。多少年后,我才懂得那是爱的神圣。

  16岁那年,我患上“不死的癌症”类风湿,病痛无休止的蹂躏,变形、致残、癌症、晚期,这些字眼灼烧着我的心,哭干了泪水。在进出医院中我看到太多生死围困,在生命微弱中又见证太多爱的奇迹,除了亲情的守望,最感动的是来自陌生人的爱心:产妇手术亟需用血,于是带着温度的血液缓缓输入,换来母子平安的喜极而泣;白血病患者急等配型救命,此时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慷慨撸袖接受采集,演绎一场别开生面的爱的接力;饱尝失明的临床患者,等来光明的曙光,来自TA人捐献的眼角膜,使他重新看到太阳和星星……

  没有比生命更崇高的字眼,没有比奉献更美丽的诗篇。投身公益事业十余年,我记忆犹新的是红十字志愿者吴晓建先生的故事。我在很多志愿服务活动现场邂逅过他,戴黑边眼镜、着红白相间马甲,年过六旬的老人,完成了父母遗体捐献的心愿,2012年他也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长年奔波在红十字事业的前线。

  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于红十字事业?偶然机会,聆听了他的报告,我找到答案。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很早就商定捐献遗体,“生前不怕手术刀,死后何惧解剖刀。把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还能培养些医生。”父母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他,“与其化为灰烬,不如留下光明”,他成为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

  “宣传救护利家利己,宣传捐献利国利民。比如,献血和造血干细跑,是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平和而浑厚的声音,流露出他对红会事业的忠诚与担当,用爱擎举红会精神,温暖城市角落。这让我想起已逝作家史铁生,他去世后顺利捐献器官,妻子陈希米写道,“要把死送走,要让死活下去”,他以这种方式延续生命。

  两位朋友遗体(角膜)捐献登记仪式上,我在倡议宣传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感到从未有过的庄重。“生命因短暂而珍贵,生命因奉献而美丽,留下你我的爱,让生命的离开更有意义。”这句话叩触心房,让我再次想起毕淑敏曾经背过的红十字药箱,想起她曾说过的话:“爱一个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本能,一种幸福,一种责任,一种对天地造化的缠绵呼应。爱一个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需要,一种渴望,一种智慧,一种对美与永恒的无倦追索。”我不禁湿了眼帘,还有什么比奉献更高尚的事情?红十字会“三献”、“三救”事业造福人世,传递正能量,对我们来说也是教育课堂,心怀感恩,直面死亡。

  “当我离开,愿爱留下。”以爱的名义,用生命拯救生命,同心戳力构筑爱的同心圆。向红会志愿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