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亓国明
责任编辑:贺存玲
基层医疗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民心。一直以来,钢城区里辛街道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把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重点任务,今年,更是吹响了村级卫生室提档升级的“集结号”,通过紧紧围绕村级卫生健康服务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扎实实施村级卫生室改造提升,在全力打通农村群众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不断向着“健康乡村”大步迈进。
在里辛街道共有50个行政村,辖区内居民约6万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着力改善基层就医环境也成为重中之重,村级卫生室不仅得“有”,更要“优”。今年4月,街道全面规划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作,第一时间成立起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改造工作指导小组,倒排工期,定期召开专题会、推进会、现场会,不断细化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流程、明确标准要求,着力推动相关事项高效优质推进。
高度重视,狠下功夫抓落实
里辛街道党工委将此次村卫生室建设提升工作纳入重要任务,召开调度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房屋、排查安全隐患、资金等困难问题,确保工作落实有力,任务如期完成。此外,由街道卫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办、临床科室直管,成立多个专项指导组,深入各村实地指导、调度村卫生室建设提升等工作,加快推进工作进度。卫生室改造提升工作现已全部完工,室内改造面积每个单位不低于150平方米,全面改造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以上,协调改造公建房屋5处,从建设标准、内容质量以及开工率也都位居全区首位。
规范建设,狠下功夫抓质量
医疗建设有质量,健康服务有温度。此项改造提升工作共计总投入800余万元做强“硬件”,以公建单位为基层医疗“战斗堡垒”,坚持“样板村引领、全域化覆盖”思路,严格落实“6S”管理、“七有四提升”改造。对房屋进行加固,室内墙进行粉刷和美化,使用面积在原来基础上大幅提升,室内外环境彻底改变;设置了输液室、治疗室、药房、诊断室等功能区,实现了“室室”分离,布局和就医流程更趋合理;配备有观察诊查床、智慧随访设备、康复理疗设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卫生厕所和冷暖空调、健康宣教设备、远程诊疗设备等40余种医疗设备配套完善;卫生室药房储备的常用药品不低于80种,种类能达到200种以上,同时开展了医保报销服务,基本药物配备充足,能够满足村民日常的配药需求,村民就医环境和就诊体验大幅改善。
扩大受众,狠下功夫抓覆盖
为满足群众“零距离式”就医体验,让就诊更有“医”靠,里辛街道辖区内33个村级卫生室将得到全面提升改造,其中在没有设置卫生室的村庄以及邻村,还建立17个多形式的卫生服务站点,并将实时医疗服务面向村民公开,实现50个行政村及社区全覆盖。同时,聚焦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家庭医生”诊疗服务,截至目前,街道共有12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达2.6万人次,签约率达62%,真正实现看病不出远门,健康就在家门。
增强医资,狠下功夫抓能力
村卫生室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是群众看病就医的第一站,医疗团队的这把“健康伞”尤为重要。着手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以“三位一体”,从区级医院—里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层层串联,步步“医”靠。通过“下沉式”服务,定期对乡村医师每年组织2到3次大型集中培训,每月不低于2次业务培训,面对面指导乡医临床理论和实操技能,并对乡村医师进行额外补助;利用“家庭医院”定期开展专科专项坐诊,让村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医院专家诊疗服务;增设特色诊疗项目,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卫生室可实现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技术治疗,其次,里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派医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指导与帮扶,使群众看病更有保障;村卫生室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简单体检等特色服务,把人性化服务融入基层卫生服务全流程各环节,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使服务能力提质提效,让群众能够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治。
下一步,里辛街道将进一步构建“常见病不出村、康复在基层”的医疗服务格局,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让广大农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通讯员 李雪)
初审编辑:亓国明
责任编辑:贺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