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亓国明
责任编辑:贺存玲
春日的艾山街道纸坊村,连片的育苗大棚内绿意盎然,村民们正将一株株萝卜苗移栽至田间,从最初的5户试种到如今百余户参与,从40亩到近百亩的种植规模,这片曾因偏远而沉寂的山村,因一粒萝卜种子焕发出蓬勃生机。近年来,艾山街道以特色农业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联农带农等举措,打造出一条以萝卜育种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破局:从传统种植到“金豆子”产业
纸坊村的蜕变始于一次“破冰行动”。过去,纸坊村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每亩年收入仅千余元。纸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水卿坦言:“传统农业投入大、收益低,年轻人留不住”。在艾山街道党工委的牵线搭桥下,潍坊华盛农业种子公司前来考察,发现纸坊村四面环山、水质洁净、昼夜温差大,正是培育优质萝卜种子的“天然温床”。
然而,产业转型并非一帆风顺。“种了一辈子粮食,突然改种种子,谁敢冒险?”最初,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为此,纸坊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动员,党员带头试种,合作社承诺“种子免费提供、技术全程指导、销售保底回收”。村民颜丙学回忆:“当时村里说‘亏了算合作社的’,我才敢试种两亩地。”结果第一年亩均收入突破5000元,是传统作物的三四倍。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的疑虑烟消云散。
创新:“三链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纸坊村萝卜育种产业的蓬勃生长,源自“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闭环产业链。种子公司锚定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种源与订单保障;合作社构建技术中枢,统一种苗繁育、技术指导;农户专注田间精细化管护,形成“市场牵引——技术赋能——农户创收”的协同体系。这种模式既破解了传统农业“小散弱”的困境,更让育种产业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作战”。
而一粒种子从育苗到丰收,处处体现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合作社统一建设育苗大棚,采用草木灰覆土、滴灌保湿等科学方法,确保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面对零散分布的“巴掌田”,纸坊村创新“双轨并行”机制,连片土地由农户自主种植,合作社提供“耕、种、防、收”四统一服务;分散地块则通过流转整合,由合作社集约经营,农户既可享受每亩900元租金,还能优先参与田间务工,实现“一地双收”。
共赢:小种子催生共富“裂变效应”
随着效益显现,村民从“观望”转向“争先”。村民颜丙学笑道:“种地半辈子,头一回觉得‘轻松赚钱’——育苗、销售不用操心,亩均纯利润能有6000元!”
纸坊村的经验,正通过“跨村联建”辐射周边,艾山街道以纸坊村为核心,推广“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的标准化流程,整合纸坊村与周边村庄资源,带动邻村发展萝卜育苗20余亩,“后续,街道打算成立联合体,统一对接企业、拓展市场,让辖区内的更多村庄共享萝卜苗产业链红利。”艾山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吕美玲说。
如今的纸坊村,早已不满足于“单一种子”的局限。村里新建的1200平方米育苗大棚,既能培育萝卜苗,也可试验辣椒、白菜等蔬菜种子。
一粒种子,何以改写一个村庄的命运?纸坊村的实践给出答案: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以联农带农为核心,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村庄变平台。在这里,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田间地头看得见的希望,是村民账本上摸得着的幸福,更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注脚。(通讯员 李妍)
初审编辑:亓国明
责任编辑:贺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