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亓国明
责任编辑:贺存玲
在位于钢城区辛庄街道东铁车村的“第一书记诊室”里,72岁的李大爷正拿着报告,听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专家讲解用药方案。“以前去趟医院来回4小时,现在走5分钟就能找专家看病,党和政府真是把实事办到咱心坎里了!”老人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4月8日,在济南市卫健委和钢城区委组织部、辛庄街道的共同指导下,5名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联合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正式揭牌成立“第一书记诊室”。这个由驻村第一书记牵头打造的基层医疗服务共建平台,标志着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与乡村健康需求的深度对接,诊室的成立不仅缩短了村民就医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新动能。
党建引领破难题 医疗资源“沉下去”
“村民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行动方向。”驻村第一书记在走访中发现,辛庄街道铁车片区及周边村庄因地处山区,到大医院看病需要辗转几十公里,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老年人定期复诊等需求难以满足。这一共性问题引起铁车片区驻村第一书记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5名驻村第一书记们分头行动,多方奔走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经协调对接,由南宝台村第一书记孙兆海派驻单位—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选派内科、骨科、中医科等10余个科室专家组成医疗队,与周边驻村第一书记形成帮扶联盟,共同打造“第一书记诊室”,这一举措将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搬”到村民家门口。
服务创新暖民心 健康屏障“筑起来”
“第一书记诊室”整合了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资源,定期安排心血管、内分泌、中医科等领域的专家坐诊,并配备基础检查设备,提供疾病诊疗、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村民无需奔波市区,即可享受同质的医疗服务。南宝台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兆海表示:“我们将这里作为医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帮扶+资源倾斜’,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诊疗服务。”第一书记共建团队以“党建+健康”为纽带,积极协调多方资源。诊室建设过程中,市卫健委提供政策指导,钢城区委组织部、辛庄街道统筹协调,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选派骨干力量支持,形成了“政府引导、医院参与、第一书记落实”的联动模式。
长效机制强基层 乡村振兴“活起来”
在“第一书记诊室”的揭牌仪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服务同步展开。医护人员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问诊把脉;家庭医生现场签约,提供慢性病管理、用药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健康科普小课堂里,专家用方言讲解心肺复苏术,村民们跟着练习急救动作。“为村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一直是我们驻村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第一书记诊室’是我们“第一书记共建”的又一实事,也是为民服务的一个新起点。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共建合作,不断完善诊室的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为村民们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西铁车村驻村第一书记苏国良说。
“第一书记诊室”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看病难,更在于推动基层医疗能力的整体提升。从“看病远”到“家门口”,从“治已病”到“防未病”,这场发生在山村里的医疗变革,正是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缩影。正如李大爷所说:“这朵‘健康海棠花’,开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第一书记诊室”的设立,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它犹如一座桥梁,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乡村汇聚,在破解民生难题中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薛成龙)
初审编辑:亓国明
责任编辑:贺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