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银伟
大众网记者 吕磊 济南报道
10月23日,济南市莱芜区举行了主题为“和美乡村 莱芜画卷”的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活动。会上,相关领导就莱芜区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方面的整体规划、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农村环境治理以及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供水、污水治理等多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媒体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莱芜区依托“三农”发展基础优势,强化片区思维、系统谋划、连片提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迭代升级,奋力描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莱芜画卷”。
精绘一幅全域蓝图,高起点抓好规划设计
近年来,莱芜区学习借鉴浙江未来乡村建设先进经验,坚持人本化、生态化、精细化、数字化“四化导向”,打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富足生活、乡风文明“六好场景”,做到力量统筹、组织建设“双联带动”,持续推动标准体系引领乡村建设。
围绕打造“高效富美”的农业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科学编制东部“以药兴农”、西部“姜蒜飘香”、南部“红色记忆”、北部“山水田园”、中部“城乡共融”五大片区乡村振兴建设图,推动“各美其美”向“美美与共”转变。
立足31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40个省级和美乡村、1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2个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鼓励每个街镇自主建设和美乡村,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串联典型,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制定一张任务清单,高水平抓好建设推进
莱芜区以创建省现代农业强区为契机,培植壮大一批蔬菜、粮油、畜牧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8家,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7个,先后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整合衔接乡村振兴资金4959万元,在14个街镇、247个村实施补短板项目;实施农村供水工程,累计完成398个村、600公里主管网铺设改造任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94545户,实现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全覆盖;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65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全覆盖。坚持分类施策、梯次创建,对120个公路沿线村开展“十大清理”,对92个薄弱村开展“六治行动”,对85个创优村开展“六化提升”,对100个示范村开展“六美创建”,今年前三季度莱芜区在全市测评成绩提升到第6位。
打造系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列入全国试点,“百姓春晚”成为全国样板,累计建设大碗茶文明实践驿站398个、“学生驿站”369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戏曲进乡村”、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100%。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464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169名优秀人才回村创业任职,1300多名村级发展顾问献计出力,涌现出了寨里镇大高庄村“云长调解室”、大王庄镇大下河村“积分超市”、羊里街道南魏庄村“胡同长制”等乡村治理先进典型。
探索一套共富体系,高标准抓好乡村运营
莱芜区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联、治理相融、人文相亲”原则,推动村级党建串点连线成片,指导街镇建立73个党建工作区,优化提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01家,以党建联合、产业联动、村企联建实现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抱团发展,为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稳固的组织保障和平台支撑。
依托山乡集团、初心农道等专业运营团队,面向全国发出共建和美乡村的“英雄帖”,带动更多原乡人、归乡人和旅乡人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中来,目前已引进上海苍葭文化、上海盈九集团、北京后院、西坡民宿等企业和一批乡村创业者陆续入驻。以山乡集团和王老村为首创,构建“1+3+6”利益联结模式,“1”就是坚持党建引领,“3”就是设立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3种股权分配方案,“6”就是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推广、统一形象、统一采购、统一收益。今年上半年,莱芜区完成新增集体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
推出一组展示载体,高效能抓好引流扩面
绘好一张图。莱芜区借助无人机航拍、照相建模、全景拍摄、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集成全区5个示范片区、8条精品线路、86个和美乡村,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解莱芜区和美乡村的“一站式”数字化入口。用户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一键开启莱芜乡村振兴体验之旅,方寸间即可多维度了解和美乡村建设成效。
唱好一首歌。莱芜区委托区融媒体中心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录制,创作了乡村振兴莱芜之歌——《蝶变》,唱出了莱芜生态之美、物产之丰、人文之韵,成为全区和美乡村建设的靓丽名片。近期,莱芜区正组织拍摄莱芜和美乡村建设专题片。
办好一场节会。莱芜区积极探索以节会活动为媒介,推动“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举办“莱芜YOU选”好品市集,端午、国庆“莱芜YOU选”好品市集吸引了5万余名游客前来游玩打卡,超35万人次参与“莱芜YOU选”线上线下活动,全网总传播量达到260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