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刘晓君:33年行医路 做坚定的“杏林守望者”

2024-07-19 12:34: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吴冉

  刘晓君,女,汉族,197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现兼任山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鼻颅底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鼻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先后获得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莱钢优秀共产党员、莱钢女杰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奋战在医疗一线33年的医务工作者,刘晓君始终坚守自己的医者初心,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勇攀高峰,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作为一名科室管理者,工作中精益求精,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凡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着科室的每一个人,手把手地带教年轻医师,不遗余力地做好传帮带,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科室兄弟姐妹公认的“主心骨”。

刘晓君为患者做检查

  生命至上,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耳鼻咽喉科在大家眼里是小科,小窟窿,小眼眼,但耳鼻咽喉却是咽喉要道,在人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耳鼻咽喉急症特别多,例如小儿急性中耳炎、外耳道异物(活昆虫)、鼻出血、鼻腔异物、喉异物、气管异物、小儿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过敏性喉水肿引起喉梗阻、食管异物等,轻则疼痛难忍,重则容易引起患者窒息死亡。对于刘晓君来说,晚上在家听班的时候,往返医院三四趟那都是家常便饭。科室最忙的时候,连续两年半的时间,刘晓君从未敢离开过莱钢,天天听班,时刻待命,随时都有可能急诊出诊。

刘晓君(左二)查房

  一个周三的上午,在做完了两台常规手术后,中午12点10分,刘晓君又累又饿地回到家,刚刚拿起锅放到炉子上,准备随便煮点面条充饥。这时候手机铃声响起,刘晓君立即接起电话,原来是急诊科接诊一位下咽部异物的患者,需要急诊处理。刘晓君立即赶往急诊科。刘晓君看到患者口唇青紫,随时面临窒息死亡的危险。刘晓君立刻拿起全麻开口器将病人的舌根挑起,看到一个圆溜溜的肉皮状的东西堵在患者下咽部,用钳子抓的时候肉皮状异物十分滑,刘晓君换了一把带齿的钳子再次迅速为病人成功抓取。询问家属病史,才知道患者为脑血栓后遗症,因吃肘子不小心卡住咽喉部。当处理结束,患者氧饱和度上来,刘晓君又陪着患者在急诊观察了一个小时,看到患者恢复回家,这时已经是下午1:40,又到了下午该上班的时间,刘晓君此时已经来不及吃午饭,只能忍饿继续上班,因为下午2点还有一台手术在等着她。

正在做手术的刘晓君

  2021年1月因科室人员规培和休产假,值班医师由6人减至2人,作为一名30年工龄的老员工,从医院的全局出发,刘晓君毅然带着一名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年轻员工,承担起了耳鼻喉门诊、病房、急诊、手术、会诊,白班、夜班及节假日的所有工作,刘晓君连续3个月吃住在病房。那一年的年夜饭是老公和女儿做好送到病房,一家三口和眼科值班的医生及护士一起吃的。

  “无论任何时候,只要给刘晓君主任打电话,铃声绝对超不过3下一准就能接听,接听电话后她15分钟内肯定会赶到病房。刘主任这种永远把患者、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坚守原则的认真劲真的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不管是科里的同事,还是兄弟科室的“战友”,在说起刘晓君的时候无不竖起大拇指点头称赞。

  学无止境,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躬背前行

  从医以来,刘晓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从一个年轻的医师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科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这一路走来,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用专业实力说话,一直是刘晓君信奉的工作格言。

  医生这个职业,必须活到老学到老。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医疗设备、人工智能的不断更新,先进设备的引进,对医务人员来讲,是工作的助力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医院购置3.0T核磁之初,刘晓君自感对于新的设备阅片水平不足,为了尽快提高阅片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刘晓君经常利用中午休息和晚上下班时间坐到电脑前对着医学影像科的诊断报告自学,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就去请教刚进修规培回来的年轻医生,遇到有争议的地方还会去找医学影像科的专家请教,凭着这份不服输的坚持,刘晓君的阅片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耳鼻喉专业的细化及眩晕病人的增加,为了方便钢城区及周边病人诊断及治疗,2022年医院购置了眩晕诊疗系统。安装的前一天,刘晓君值夜班发烧,感染了新冠病毒,第二天厂家来装机,刘晓君坚持全程陪着工程师进行安装调试,直到2天后测试完成才回家休息。在科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刘晓君仍然派出一名医疗人员和一名护理人员外出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后立即组织全科培训学习及实操。刘晓君第一个亲自上机体验,为眩晕患者的早期诊断及耳石症患者复位治疗提供有力保证。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问题及时上网查询,向山东省立医院眩晕中心的专家和工程师进行请教,并将所有问题及解决办法、诊疗体会发到科室微信群,以供大家共同学习提高。“经过1年多的使用,让我最欣慰的是周边眩晕患者不用排队预约去济南复位及康复训练,不论从时间及经济上都给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刘晓君开心地说道。

  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晓君不仅对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做到准确无误,而且对一些疑难、复杂病症的处理上也有独到的见解。能独立开展和完成耳鼻咽喉重大疑难手术,并且善于总结经验,追求精益求精,敢于改进和提升。在耳聋的防治、眩晕的康复治疗、鼾症的诊断与治疗、头颈部肿瘤切除和修复、喉癌切除及喉功能重建手术、鼻腔鼻窦内窥镜技术、耳科手术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及眩晕中心教授合作开展眩晕病的诊断与治疗,科研课题《前庭功能训练在耳源性眩晕症治疗中的作用》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受到相关科室及患者的一致好评,为眩晕症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刘晓君在工作中注重病例随访和经验总结,及时跟进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项目,如电视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综合治疗OSAS、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后骨膜下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泪前窝入路上颌窦囊肿切除术等,填补了医院及周围地区级医院的空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作为第一发明人,刘晓君发明了“自用鼻腔冲洗器”和“鼻腔异物取出器”两项专利,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鉴定。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开展的两项科研项目也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并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刘晓君任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以来,耳鼻咽喉科工作量逐年增多,病人数量及质量明显提升。多次参与并主持全院急诊急救工作,从医三十多年未出现任何医疗差错和事故,以过硬的技术赢得了患者及兄弟科室的信赖和好评。

刘晓君向患者解释病情

  甘为人梯,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

  耳鼻咽喉科医疗队伍是一个年轻的团队,科室医生5人,4名年轻医师平均年龄28.5岁。作为科室管理者,刘晓君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事事率先垂范,亲力亲为,把带好团队、提升科室整体素质当成自己的使命。

  年轻人思维活跃,活力有余,耐力不足,刘晓君在“带兵”的时候,注重刚柔并济,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在科室管理上,强化科室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底线思维,教育医护人员树立规矩意识、职业道德,既是成长成才的根本前提,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遵循。刘晓君注重调动全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室管理小组成员、质控小组成员、带教老师、高年资医师的作用,培养科室人员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和自学能力。严格科室质量管理,定期组织质量分析,查找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结合职能科室检查反馈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整改。重视病历质量,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每周组织科室业务讲座或病例讨论1-2次,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定期组织科室督察考核,使全科人员都能熟练地掌握耳鼻咽喉科常见、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以人为本,尊重科室每一位员工。每逢节假日,刘晓君总是主动留下来值班,把休息时间让给年轻人。带领医护团队推行人性化服务、便民服务,激发科室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科室凭借良好的医德医风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高度评价。

刘晓君带教科室医务人员

  33年行医路,从求学到教学,从门诊到手术台,记载着刘晓君深深浅浅的每一个脚印,承载着酸甜苦辣的每一滴汗水。无论从医路上有何艰险,刘晓君表示愿和同道们一起,坚守医者初心,做一个坚定的“杏林守望者”。(通讯员 吴冉)

初审编辑:亓秀宝

责任编辑:贺存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