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孙银伟
8月7日下午,莱芜区鹏泉街道大故事社区邀请医院志愿者赵敏,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特别的公益健康课,用生动的讲解,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医护职业、学习健康知识的新窗口,让科学的生活理念在轻松氛围中融入成长记忆。
不只是“白衣天使”:认识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穿白大褂的人,为什么总让人觉得安心?”课上,赵敏护士的提问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她告诉孩子们,医生的白大褂象征着洁净与专业,而护士的工作服无论粉色、蓝色还是白色,都承载着“守护”的意义——她们是医生的得力助手,是病床前的陪伴者,更是健康防线的践行者。 谈及应急知识,她特意强调:“记住120,不是要害怕,而是要知道,遇到紧急情况时,这串数字能最快找到帮助。”从救护车的标识到医院的十字符号,这些看似日常的细节,在她的讲解中变成了“安全密码”。
医疗工具不神秘:看懂身边的“健康利器”
听诊器能听到什么?体温计如何“感知”体温?课上,赵敏护士展示了常见的医疗器具,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它们的用途:“听诊器是‘身体收音机’,能帮医生听到心肺的声音;体温计就像个‘小侦探’,能发现身体里隐藏的‘热度警报’。” 她没有回避孩子们对“打针输液”的紧张,反而坦诚道:“护士阿姨给大家输液、接种疫苗,就像给身体‘加固防线’,虽然可能有点疼,但都是为了让病菌退得远远的。”这种直面问题的沟通,让孩子们对医疗行为少了一份恐惧,多了一份理解。
健康习惯不复杂:把“防护”融入日常
“真正的健康,藏在每天的小事里。”这是赵敏护士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她从洗手、刷牙这些基础习惯讲起,拆解出科学的细节:“洗手不是简单冲一冲,‘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口诀,能有效阻断病菌传播;刷牙要‘分区作战’,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才能真正清洁到位;保护眼睛要记住‘30厘米距离’和‘六个不’:不在暗处看书、不躺着看屏幕、不长时间盯电子设备…… ”这些提醒,看似琐碎,却是孩子们成长中最需要的“防护指南”。
饮食与环境:给健康加层“双保险”
“吃对了,才能长得壮。”在饮食健康环节,赵敏护士用一张“膳食金字塔”图,告诉孩子们每天该吃多少蔬菜、谷物、肉蛋。她不否定零食,却强调“适度”:“汽水、糖果不是不能吃,但要记住,饭菜里的营养才是‘主力军’。”
成长的约定:健康是最好的“行囊”
课程最后,赵敏护士笑着对孩子们说:“健康不是一天的事,就像盖房子,每天添一块砖,才能建成坚固的城堡。”她还悄悄埋下一个“成长约定”:“等你们长大了,无论想成为医生、老师,还是其他任何职业,健康的身体都是最好的‘行囊’。”
这场健康课,是大故事社区关爱儿童成长的生动注脚,更彰显着文化社区建设的温度。社区以公益课堂为纽带,将健康知识、职业认知融入文化滋养,让关爱不止于陪伴,更化为成长智慧。未来,社区将持续深耕,用多元文化活动守护童心,让每颗幼苗在爱的浸润与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为有温度、有力量的新一代。(通讯员 徐晓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孙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