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孙银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莱芜区于2025年6月至9月举办“红动莱芜”济南市莱芜区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活动。本期带来“红色故事征文”作品:《铁血丹心守忠魂:我眼中的抗日老英雄滕西远》。
铁血丹心守忠魂:我眼中的抗日老英雄滕西远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特意来听抗战老英雄——滕西远讲讲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烽火故事。
少年浴血:羊倌的炸药包
“你看这军装,”老人领着我走进东厢房,玻璃柜里那件带着弹孔的旧军装,在阳光下泛着陈旧的光。他指着右肩处的破洞,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你看这三个洞,”老人声音里带着些许沙哑,却字字清晰,“这是1940年杨家横战斗留下的。”
我轻轻戴上老人递来的手套——那是双洗得泛黄的劳保手套,指尖处打着补丁。指尖触碰到第一个弹孔时,布料上粗糙的边缘像细小的针尖扎着我的手。那是个直径约两厘米的破洞,边缘的布纤维向外翻卷,带着岁月侵蚀的焦黑痕迹。老人挺了挺腰背,原本浑浊的眼神亮了起来,像点燃了两簇星火,“当时我背着炸药包往前冲,子弹擦过右肩时,就觉得肩膀一热,像被烙铁烫了似的。回头一看,日本兵的刺刀离我只有三步远……”“但我没躲!”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在空中划出凌厉的弧线,指尖几乎要碰到我的肩膀,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仿佛真能感受到当年那刺骨的寒意。
说起14岁智炸炮楼的事,老人笑出了声。“那时候我瘦得像根柴火,扮放羊娃正合适。”他比划着捆炸药的动作,“炸药包藏在羊群里,鬼子的巡逻队踢了踢羊屁股,愣是没发现,他们哪知道,最胖的母羊肚子下藏着要命的家伙。”
“夜里摸过去时,草里的虫子直往衣领里钻。”他忽然压低声音,彷佛怕惊扰了当年的寂静,“炮楼里的鬼子打着呼噜,我手都在哆嗦,不是怕,是急着快点炸掉这祸害!当时我就想,不能让他们再欺负乡亲——隔壁王大娘的儿子被抓走后,再没回来……”
战场扬威:炮兵的怒吼
“您后来成了炮兵指挥员?”我轻抚木盒里的军功章,老人坐在院子里石磨旁的小马扎上,指着磨盘边缘的凹痕:“后来当炮兵,算炮弹落点比磨石碑难多了。”
1948年的永固门攻坚战,成了老人最难忘的硬仗。“咱的炮都是缴获的‘家伙事儿’,有的没瞄准镜,有的炮筒锈迹斑斑。”老人摩挲着勋章,“城墙厚得像铁壳子,咱们的炮弹打上去,就像挠痒痒。”他捡起块石子,在地上画着城墙的轮廓,“战友们一批批冲上去,又一批批倒下,我盯着炮口,眼睛都红了。”
老人忽然站起来,原地转了个圈,模仿着当年调整炮位的动作:“我就想,不能这么硬拼!”他指着假想中的城楼,“得打它的薄弱处——城门和城楼的连接处!”
“命令一下,六门炮齐开火!”他张开双臂,仿佛抱着炮筒,“炮弹带着风啸过去,城楼轰隆塌了半边!我扯着嗓子喊‘冲啊’,战士们跟潮水似的涌进去,那喊声,能把天掀了!”他声音陡然拔高,拐杖重重杵地,“那烟啊,一下子就冒起来了,像黑蘑菇似的。战士们冲进去的时候,我眼泪都下来了——咱的炮,终于能护住他们了。之前看着战友们一批批冲上去,一批批倒下,我这心里啊,像被刀子割……”讲到这里,老人沉默良久,蹲下身抚摸石磨:“好多战友没回来……这军功章,该给他们戴。”
初心不改:四十年的守护
午后的阳光洒在后院的石磨盘上,磨盘边缘被磨得溜光。老人翻看着革命烈士陵园的照片:“从1965年到2005年,我每天都去。”“您看这磨盘上的凹痕。”老人指着边缘深浅不一的纹路,我伸手摸去,能感觉到一道道细密的刻痕,像老树的年轮。
说起当年用石磨打磨破损墓碑的日子,老人笑了:“磨掉一块疤,就像给烈士抚平伤口。”他摸着磨盘上的凹痕,“这点苦算啥?他们连命都豁出去了,我守着他们,心里踏实。”
“张德胜,19岁牺牲的,跟我当年差不多大。”老人走到院外老槐树下,仿佛那里真有块墓碑,“他说胜利了要回家娶媳妇,还要给我带家乡的枣子。结果冲锋时,他扑在我身上,子弹全打在他背上……”我站在一旁,听他念叨着每个烈士的名字,张三李四王五,仿佛那些年轻的生命,都活在他的记忆里,从未走远。他说每年清明,都会给每个墓碑献一朵月季,那是他在陵园种的,有红的、黄的、粉的,“烈士们年轻轻就走了,该看看这些好看的花。”
离开时,老人坚持送到门口。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棵饱经风霜的老槐。“丫头,这些勋章不是我的,是牺牲的战友托我保管的。”他握着我的手,掌心温度带着力量,“你得知道今天的日子是咋来的。就像这院子里的花,得有人浇水;这国家的日子,也得有人护着守着,才能安稳。”
暮色渐浓,各色灯光次第亮起,把老人的身影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晕里。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所谓英雄,不过是在危难时选择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选择坚守初心。这铁血丹心,永远值得我们仰望。(作者:莱芜职业中专 邹慧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孙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