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黄永林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值班,一天出来一个。可是有一阵子,十个太阳一块出来,晒得地上冒烟,庄稼都干死了,人们都活不下去了。这时有个叫后羿的大力士,拿着重一万斤的宝贝弓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认罪求饶,就把他留下了。
后羿成了人人都敬仰的英雄。他娶了一个漂亮又贤惠的媳妇,叫嫦娥。有一天,后羿出去打猎,路上碰到一个老道士。老道士知道他是射太阳的英雄,送给他一包长生不死药,说吃了这药,还能成仙上天。可是后羿舍不得老婆,不愿意一个人上天,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嫦娥把它放在床头柜的百宝匣里了。
后羿徒弟里面有个叫蓬蒙的,是个小人,他想偷吃后羿的长生不死药,自己成仙。
这一年八月十五,后羿又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傍晚的时候,蓬蒙自己溜回来,拿着刀逼嫦娥交出药来。嫦娥没办法,就拿出药,一下子放到自己嘴里吃下去了,马上从窗户里飞出去,直接飞到天上去了。到天上,在哪里落下呢,她看着月亮离地面最近,就在月亮上住下了。
再说后羿回到家,见不着嫦娥,听别人说她上天了。他看见天上月亮这天特别特别的亮,看见一个女的影子在上面,他认得,那就是嫦娥。后羿就追月亮,可是怎么也追不上,他上前三步,月亮就退三步。他停下呢,月亮也不走了。后羿只好回家。想起嫦娥晚上还没吃饭就上天了,他就在院子里放一张桌子,摆上嫦娥平时爱吃的甜饼、水果,唤着嫦娥的名字,让她下来吃饭。后来每到八月十五,后羿就摆桌子上供。老乡们知道嫦娥成了仙上了月亮,每年八月十五吃月饼,看月亮,怀念她。
中秋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靠的是以中秋圆月为象征的团圆和谐精神和以丰收季节为前提的祈福感恩情感的文化取向,通过拜月、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的开展,达到强化亲情、增进友情、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的目的,这也是中秋节代代相传的文化认同的内在力量的体现。
全家赏月体现家庭团圆文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既是家族生活中的大事,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柔和与光明、团圆与和美的象征。中秋节,秋高气爽,花好月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全家团聚——“人月共圆”,人月两圆的意境使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中秋节体现了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祈盼阖家团圆,包含着游子对家庭和故乡思恋的深深情感。尤其是当代社会,中国人口处于大流动、大迁移的状态,成千上万的人离开熟悉的故乡前往陌生的异地,由于对家庭的思念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团圆情感渴求。中秋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家庭的良机,从而加强了个人与家人的联系,强化了人们的家庭义务与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馈赠月饼体现社会和谐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个体被社会认同极为重要。中秋节,月饼作为亲朋好友相互交流感情与表达祝福的象征,彼此馈送“团圆月饼”,使我们在表达对别人的感情和享受别人对自己的情谊中,将个人与家庭关系进一步扩大到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联系,亲情或友情得到再一次确认和加强,从而增强社会对个人的认同,使我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愉快、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里,从而得到感情的慰藉和满足。
拜月祭月中体现祈福感恩文化。关于中秋节的由来,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在古老的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春天播种时向神祈求丰收就有“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就有“秋报”(秋祀)习俗。中秋节祭月拜月是人们对丰收喜悦的情感表达,是对神恩惠的感恩与感激,更是人与神一起对自然的馈赠和劳动成果的共享。拜月习俗,实质上是敬奉自然,是人与自然对话,体悟自然与人生和谐之理,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是追求人生与自然和谐的特有情感。
期盼团圆、追求和谐和感恩自然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这就决定了中秋节长久存在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在未来,社会仍需要继续传承中秋节日习俗的传统文化精神,激活隐藏在各种仪式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智慧,传承和谐发展理念,使之成为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充分发挥在凝聚人心、融洽社会、推进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