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如果把这一发现与以前发现的人类在高原生活的年代相比,就知道早期在高原生活的人比人们想象和认知的还早。过去,人类活动的最高遗迹发现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厦遗址,海拔4480米,距今约1.2万年前。尼阿底遗址海拔4600米,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术特色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无论是藏人还是安第斯人挑战高海拔环境都显了人类适应环境和演化的力量。
藏人和安第斯人适应高原生活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具有比较适应高原生活的基因,例如,其中一种称为低氧诱导因子的EPAS1的基因。任何人都带有EPAS1,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中含氧量较低,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时,EPAS1的基因会被激活变异,触发生成更多的血红蛋白,携带更多的氧气,以供应全身各组织器官。
藏人和安第斯人适应高原生活的生物学特性是适应和遗传(人种交融)的结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教授尼尔森团队对40名藏人和40名汉人的EPAS1基因周围区域进行了重复测序,发现藏人的这一基因包含一个存在高度差异的单体型,此单体型只存在于丹尼索瓦人(一个古老的原本生活在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地区的灭绝人种)的基因组,而不存在于世界各地其他的种群中。这或许证明,藏人适应高原生活的基因源自丹尼索瓦人,藏人的祖先有可能与丹尼索瓦人有过婚配,从而导致这一基因从丹尼索瓦人流动到藏人,促进了藏人适应高海拔环境。
除了从基因上可以看到青藏高原是一个人种交融地区外,技术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尼阿底遗址出土的文物是以石叶为技术特征的文化遗存。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石叶技术体系被视为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西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只在中国北方的少量遗址有所发现。尼阿底遗址文物从技术和实物上提供了不同地区人群的迁徙、交流、融合的考古证据。
同时,另一些研究表明,藏人适应高原环境也是长期高原生活产生的一种适应。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宿兵等人的研究发现,藏人的一种称为HMOX2基因的功能突变可以加速藏人体内多余血红素的代谢,有利于藏人在高海拔条件下保持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以避免红细胞过度增殖带来的负效应,因而比较适应高原生活。
以适应高原生活的EPAS1基因为例,研究也发现,在藏族人和汉族人混居的地方,部分汉族人也携带有与藏人相同的这种基因。统计表明,高达87%的藏人携带EPAS1变异基因,而只有9%的汉人携带该变异基因。复旦大学的DNA项目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与藏族的血缘关系最近。显然,民族的迁徙、交流和交融使得不同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都能适应高原环境的生活。(张田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