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转自市纪委公众号 发至泉城清风专栏稿件)

2024-03-13 15:12:33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泉城清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期间,多次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助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山东是中华文化长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脉相承,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百家争鸣。这里是中华文化版图的巍然高地,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圣贤辈出,书圣、算圣、医圣、农圣、工圣智者云集,董仲舒、王羲之、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群星璀璨。齐鲁文化蕴含的许多宝贵的价值理念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为政以德”“仁民爱物”的治理观念。“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曾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最高境界。战国时期,面对想要大兴刀兵的梁惠王,孟子阻止道:“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夫谁与王敌”。其意为只有对百姓施行仁政,轻刑薄税,才能不战而胜,体现了鲜明的“德治”理念,也是其“民贵君轻”理念在国家治理中的体现。儒家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具有示范教化和导向引领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能“上行下效”,从而治理好国家。除了儒家之外,齐鲁文化其他不少学派同样强调“仁民”“爱物”,如管仲、晏婴主张为政应利民、富民,顺应民心,因民之俗,从民之欲。管仲认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他提出“民富则易治”的观点,即百姓富足了,就会遵礼守义,畏刑惧罚,容易治理。管仲在齐国为官期间,着力推进各项重大改革,尤其重视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物质生活。墨家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制定并施行对国家、百姓有利的政策,废止于国于民有害的弊政。

  “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责任担当。忧国忧民、家国天下是齐鲁文化诸多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此务为治者也”,司马迁曾这样评价包括儒家、墨家在内的“六家”,强调这些学术流派致力于实现天下安宁。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倡导“内圣外王”人格修为和治国之道,逐步形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追求,实现了个人人格修为和家国责任担当的有机结合。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是劝诫统治者只有以天下为己任,认真对待天下百姓的“忧乐”,才能使天下归服。与孔孟侧重于更为宏观的价值观思辨相比,管仲的观念更加具体化,侧重于实践的应用。管仲对齐国的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他的一些为政观点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齐鲁文化中“修齐治平”的责任担当虽经千年而不衰,经磨砺而精进,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由此之后,在中华大地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因其而流传;舍生取义的仁者境界,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历久而弥新;“知行合一”“明理致用”“笃行践履”的务实精神经久而愈彰。

  “革故鼎新”“刚健有为”的创新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家历来推崇诗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展现了齐鲁文化的“精气神”,体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是齐鲁文化生命力的源泉。管仲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推动“均地分力”“相地衰征”“作内政而寄军令”等改革;提出“无市则民乏矣”,大力推动商业发展,还率先推行了盐铁专营制度。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分封世袭制,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墨子是极富创造精神的“科学家”,他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领域都进行了卓越的科学探索。在当时齐鲁文化其他一些学派眼中,儒家学派相对保守,但是不断进取、有所作为仍然是其重要特质。孔子主张积极入世,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游走于各国之间,被人讥讽,但他并没有退缩,有人劝他放弃,他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回应,表现了愈挫愈勇的进取精神。孟子主张“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认为浩然之气广大而且最刚健,充盈于天地之间,这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精神如出一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道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做人的根本和德育的全部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儒家进行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孝悌忠信,有层层递进之意,其关键在于行忠孝之道,属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儒家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推行以孝悌为根本的道德教化,使其内化于心,则其他德目的推进,就水到渠成了。在儒家看来,忠孝实为一体,密不可分,对君(国)尽忠,即是在家尽孝的延伸,“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诚实守信也是儒家德育的重要思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取信于百姓对于治国同样重要,一国可以“去食”“去兵”,唯独不能“去信”。齐鲁文化把诚信看作日常行为的准则,管仲提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诚信是团结天下的纽带,是工商兴盛繁荣的关键。“孝悌忠信”侧重于人们内化于心的道德修养,礼义廉耻是人们外化于行的处世准则。管仲对此深有洞见,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之中礼是关键,既是国家层面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层面行为规范的核心。左丘明在《左传》中提出,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稷”,“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孔子告诫弟子“不学礼,无以立”,要做一个“文之以礼乐”的君子。

  齐鲁文化蕴含的优秀价值理念还有很多,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处世观念,“诚意正心”“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人格等,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深入挖掘并传承弘扬齐鲁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济南高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