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总汇 > 印象济南 > 民间艺术

济南面塑:糯米粉和白面 指尖技艺传了300年

来源:大众网   作者:孙海燕   2015-09-06 15:15:00

“济南面塑正是菏泽面塑的正宗传承地,它具有出手快、色彩艳而不俗、造型生动形象等特点”,何晓铮介绍道,济南面塑源于菏泽,秀于济南。据说面人最传神的部分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这也是济南面塑艺人着重破难把握的地方。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1978年何晓铮与老师李俊兴学生仇世森祖孙三代合影

  制作济南面塑的四大工具:篦子、滚子、拨子、剪刀

  济南民俗老街巷曲水亭街13号曲水民艺坊,何晓铮工作室便在院中。

  何晓铮工作室“画入堂”,牌匾由欧阳中石先生亲笔提写。

  何晓铮在捏面塑

  近年来,何晓铮创作的精品面塑。

  2006年8月刘翔打破110米跨栏世界纪录,何晓铮为其塑像,作品被刘翔本人收藏

  妙肖传神的花供面塑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孙海燕

  旧时济南街头常见的皮影戏、拉洋片、捏面人、摔跤打把势等玩艺,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传统的非遗技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日前,大众网记者采访到中国何派面塑泰斗,同时也是济南面塑省级非遗传承人何晓铮,听他讲述济南面塑的文化传承。

  已有300余年历史,擅长塑造古装戏曲人物

  “面塑是中国独有的民间艺术,只济南面塑就有着300余年的历史。”何晓铮说,当今中国面塑分为何派、汤派和郎派三个流派,受地域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它们各有千秋。济南面塑与何派一脉相承,作品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尤为擅长塑造中国古装戏曲人物。

  何派面塑师承于李俊兴先生,李老自1908年便来到大明湖撂地做面人,1912年赴俄罗斯进行面塑表演。

  1957年,李俊兴先生在大观园偶遇少年时的何晓铮,一眼便相中了眼前的这位少年,想收其为徒弟。但由于当时何晓铮仍处在求学阶段,直到1959年何晓铮完成学业后,李俊兴先生方才达成心愿,在燕喜堂将何晓铮收为关门弟子。

  自此,何晓铮便开启了他对面塑艺术的执着追求生涯。

  源于菏泽秀于济南,原材料为糯米粉和白面

  据史料记载,山东面塑起源于曹州(今菏泽市)。菏泽历史上经常遭受洪水灾害,自然灾害的侵扰造成饿殍遍野,百姓无奈之下只好借以祈求神灵相助来庇佑生命。因当时生产资料极其贫乏,人们便假以面捏塑成可供祭祀的祭品,为了逼真还彩塑上各种颜色,称为“花供”。

  “济南面塑正是菏泽面塑的正宗传承地,它具有出手快、色彩艳而不俗、造型生动形象等特点”,何晓铮介绍道,济南面塑源于菏泽,秀于济南。

  旧社会匠人们捏面人都是挑担提盒,走乡串镇,迫于生计他们只得将面塑的制作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成于瞬间的作品却不失精致。如此一来,也使得济南面塑有了干活快的特点。如今,艺人们创作面塑,早已不是为了谋生活,而是转入对艺术更高造诣的追求。造型考究,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大型观赏性精品面塑源源不断被创作出来,也渐成为济南面塑的代言。

  制作面塑的原材料为糯米粉和白面,将两者按一定比例加水和好后,上笼屉蒸熟,揉匀后加入品黄、品红、品蓝、大白粉、锅烟黑等色料进行调色,制成各种彩色面团。面塑艺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技巧,各色形神兼备的人物、千姿百态的诸多动物在面塑艺人的巧手中瞬间跃然眼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据说面人最传神的部分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这也是济南面塑艺人着重破难把握的地方。

  摒弃陋习广收门徒,创新技艺渴望发扬光大

  何晓铮最大的愿望,是通过努力把面塑这种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下去。为此,他刻苦钻研民俗技艺,在继承这一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进行了进一步创新。他改良材料延长了面塑的存放时间,在面塑制作形式上,创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从而解决了超大型面塑霉裂问题。

  为了将济南面塑这一非遗技艺发扬光大,何晓铮摒弃了很多老艺人传艺时“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陋习,广收门徒。何老收徒相当谨慎,他不仅看重学生自身对于面塑艺术的悟性,更看重人品和艺德。据何老粗略的估算,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拜在他门下的徒子徒孙约有400余人,入室弟子60余人。

  2011年,何晓铮在济南民俗老街曲水亭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个“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文化街巷,常有人驻足欣赏,从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济南面塑艺术。

  作为济南面塑省级非遗传承人的何晓铮认为,面塑作为传统民间技艺,它的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何老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这一民俗技艺的发展,希望日后的济南能像上海、广东、福建等城市那样,艺人的作品能走进大型陈列室,使得济南面塑更好的走出国门,成为美丽泉城一张靓丽的名片。

  人物简介:

  何晓铮,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国民盟盟员,现任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济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山东省十大民问文化守望者,山东传统技艺大师,山东十大非遗模范传承人;亦是北京亚运会特颁面塑艺术大师,南京大学民艺中心特聘为大师级专家。创办何晓铮面塑工作室。

  1958年师从原山东雕塑家协会主席王兆善先生,同年秤面塑大师李俊兴为师学习面塑1959年在济南燕喜堂磕头成李李俊兴老先生的关门弟子,现为中四三大面塑流派之一何派面塑掌门人。在面塑制作形式上,创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从而解决了超大型面塑霉裂问题。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孙海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