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总汇 > 印象济南 > 新闻报道

寻找记忆中的老济南:难忘土屋村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任善昆   2015-09-08 09:27:00

1958年9月,花季少年的我踏入济南铁中校门,开始了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我和几名男同学住在一户农民的土坯房里,关不严的门窗透风漏气,铺着秫秸、山草的地面就是睡觉的床。我们每天扛着板镢下地,刨地瓜,收玉米,和村里农民一同出工干农活,一日三餐自己做饭。

任善昆

  1958年9月,花季少年的我踏入济南铁中校门,开始了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那三年,是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的高中也是在一半劳动、一半学习中度过的。曾记得,我们在校园里建起“小高炉”炼钢铁,在卧虎山下推土筑坝修水库,“广阔天地”里春种秋收夏抗旱……这其中,记忆犹新的,还是到济南南部乡村参加“三同”劳动。

  1960年9月,我已是高三的学生。开学不久,学校便落实党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号召,安排毕业班到农村去开展实践活动。我们这一批去了两个班,四班被安排到稍远的石青崖村,我所在的三班则留在土屋村。当时,正是“瓜菜代”的特殊年代,土屋村村民生活自然也很困难。我们是体验与农民“三同”的,自然有很多规定:不准从家里带食物(包括咸菜),不准带零钱买食品,不准请假回家等。我和几名男同学住在一户农民的土坯房里,关不严的门窗透风漏气,铺着秫秸、山草的地面就是睡觉的床。

  我们每天扛着板镢下地,刨地瓜,收玉米,和村里农民一同出工干农活,一日三餐自己做饭。早餐是玉米面粥,地瓜面窝头,午饭和晚饭有馒头,不过也是地瓜面蒸的,一天中唯一一顿炒菜是基本不放油的炒地瓜叶。头两天,大伙吃得挺带劲,因为不管是地瓜还是地瓜面窝窝头,都管吃饱。在计划用粮的年代,能填饱肚子,可是件幸事。不过三天过后,眼瞅着面前的地瓜食品,就再也不想下口了。到后来,同学们都觉着身体乏力,我那双腿也有些虚肿,手指按下有个窝。后来才知道那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水肿”。

  这次劳动虽说只有十几天时间,却让我们经历了许多,留下了难忘的印记。劳动结束后,全班师生来到土屋村头场院上,拍下了这张我至今珍藏的照片。如今,土屋路早已修成宽阔的柏油路,土屋村也变成高楼林立的居民社区,一切都旧貌换新颜了。(任善昆)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孙海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