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逛书博会?

2024-07-28 08:57: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范明昱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这几天济南很热闹,原因是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了。

  套用马尔克斯在其创作的《百年孤独》开头第一句话,多年以后,面对一本本读过的书,济南人将会回想起2024年7月尾巴尖上那个访书淘书、人山人海的澎湃场景。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能是求知、是自省、是探索、是体验,记者在此不作过多阐释。今天想来谈一谈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线上买书就是动动手指的简单事情,书博会为何屡次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奔赴这场“书香之约”?

  有幸诞生,源于崇高与光明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有一句诗:“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当文字与它的载体相遇,人类的文明之光终于照亮所有的黑暗。同样,书博会的诞生,也来源于人,源于崇高与光明

  1980年10月,第1届全国书市在北京成功举办,助推了阅读从个体上升到集体概念。2007年,在重庆举办的第17届全国书市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此后的2009年、2021年、2023年以及今年,济南4次成功承办了书博会。

  周末的主会场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油墨的味道。“我喜欢历史和科幻,今天特意让妈妈带我来选书!”尽管孩子们手里抱着一堆书,眼睛却还在不停扫视四周,生怕错过什么宝贝。书博会执委会甚至推出了免费购书车,方便市民借用。

  将书博会的火爆归根于“市民爱读书”过于简单,并不能全面概括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于三个主要方面,从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深层原因来分析。

  “直接原因”很简单,人们来到书博会,就是为了一个“逛”字这个字也道出了众多人去书博会的首要诉求——体验感,要有闲暇、有闲情、有闲趣。

  买书是会上瘾的,爱书之人一见卖书之处,即便没有特别多想要买的,也要淘上几本“聊胜于无“。更何况本届书博会线上线下共展出各类出版物70余万种,主会场设有7大展馆,包含10余个专题展区和各省展区。放空脑袋漫无目的逛,总会遇到一些心仪之物,比如济南出版展区的“二安”词意画赏,四川出版展区的“熊猫书店”,广西出版展区的琳琅民俗文创。只要去逛,就会“逛”有所获。

  “间接原因”意味着,人们来书博会的目的可能不是买书,而是追“星”。一个好的书展,会提供一个可以“奔现”和共情的平台,不断点燃阅读“兴奋点”。

  书博会是“读书人、著书人、出书人和卖书人普天同乐的盛会”。大家将会惊喜地发现,刘慈欣、梁晓声、曹文轩、樊锦诗、李洱、王跃文、沈石溪、王立群等名家大咖现身会场,感叹一句“原来身边有那么多名家讲座可以免费听”。人撰写了书,书又重塑了人。再加之书博会期间开展的读者大会、“红沙发”系列访谈等750多场文化活动。那些读过的好书、见过的学者、启发的感悟,总有一天会潜藏进你的气质、谈吐和胸襟里,成为滋养你的养料。

  “深层原因”有多深,要看“书香济南”有多香。一场图书盛会折射出一座城市灌溉多年的阅读生态,对于生活、对于文化、对于阅读,济南人的骨子里是向往美好、诗意与爱的。

  如果将济南比喻成一本书,那它的书写之路漫长又谦恭。横跨2600余年建城史,秦汉时期伏生冒死壁藏《尚书》,周永年创建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藉书园”,李清照与辛弃疾“词坛双璧”各领风骚;李白眼中的“绿翠如芙蓉”,杜甫口中的“海右此亭古”,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老舍心中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诸多名篇佳作,代代传咏诵读。阅读习惯已经长在济南人的骨头和血肉中,已经融为身体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三种原因,书博会一开幕,必然是“心之所向,便是身之所往;身之所往,亦是心之所向”,造就一番“有人远道而来,有人来了又来”的热闹景象。

  既重“书”,也重“展”

  对不少爱书人士来说,每当淘书过后,心情总是出奇的愉快,恨不得肋生双翅,赶紧飞回家中,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直至沉浸其中,疲倦尽失,不亦快哉。

  但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阅读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阅读时代。一方面我们拥有浩瀚无尽的图书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能留给阅读的时间却太少太少。

  “买书如山倒”,能促使分泌愉快的多巴胺。“看书如抽丝”,只看个开头,发个社交媒体圈,就闲置吃灰了。

  很多人都在为读书找一个完美的答案,其实根本不需要。可能我们读1本书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困惑,10本书做不到“腹有诗书气自华”,100本书无法成为“妙笔生花”的作家。但只要读下去,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胜利。就像布尔沃说的那样: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在这一方面,书博会也一直在坚持打造与读者相互之间的“文化共鸣”。通过一圈的探访,笔者发现有很多点都能体现书博会既重“书”,也重“展”。

  重“书”,当然要重视出版物的挑选。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阅读需求,成为引领全民阅读的“思想导航”。3号馆的中信出版展位几乎全天都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根据去年的销售情况,今年图书整体备货数量增加很多,大概6万多册,码洋为220万。展位分了9个展台,主推书像《新质生产力》、《这里是中国》等受众程度都很广泛。”中信出版山东区域负责人周萌表示,一直都知道济南人的购书热情,今年特意增加了工作人员,更好地为市民提供购书导向。

  重“书”,也不只是重视出版物的挑选。书博会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节日,既然以人为本,这场图书盛会就要以“惠”为基。“惠民馆全场图书5折销售,还可以扫描抢领电子惠民券参与满减,20元面额4张,共计80元。”1号展馆惠民销售专区工作人员刘国祥表示,惠民区的图书本身5折销售,再使用惠民券能享受金额满50-20、满100-40、满150-60、满200-80,相当于图书3折。这样的举措很能打动读者的心。

  重“展”,在于为更多人营造一种“仪式感”明明图书馆可以看书,书店就能买书,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书博会?重要原因是给读者带来了特别的仪式感。本次济南出版展位就藏着一处清雅之地,这里的“遇见二安”暨‘济南名士多’主题插画展”带来了别样芬芳。“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诗、书、画结合带来的文化熏陶,这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有一个人在观看长卷时,能对李清照、辛弃疾的成长境遇、创作心境有所新的启发和感悟,那么这个插画展存在的意义也就实现了。”济南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张雪丽说,本次济南出版展位的使命,就是传播思想,传承文化,传递力量。

  重“展”,还在于为更多人营造一种“科技感”。文化变革方兴日盛,如何处理阅读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本次书博会也进行了诸多尝试。想走进太空舱,登上月球、采集陨石么?想与李清照吟诗作对,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么?在元宇宙数字体验区,戴上PICO即可开启沉浸式阅读体验。数传集团山东区域负责人孙亚迪表示,体验者完全可以在元宇宙中游逛大明湖,进入超然楼观赏名家书画作品,以及诗词对答,不管是视觉还是听觉,都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展馆大厅内,智慧化数字导览平台可以实时观看“现场销售额”“累计人流量”“书籍展示数量”等数据,此外书博会还提供虚拟数字人、AI导览服务,面向全网读者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展会场景。

  一个人爱上阅读,往往就在一瞬间,好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书博会,有无数个瞬间等待着你与阅读“一见钟情”。

  我们为什么爱逛书博会?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来了,种子就会在灵魂深处埋下。在未来的某一刻,它会破土而出、发芽开花,告诉你想知道的答案。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