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又是红日高悬的盛夏。
山东济南,西藏中学。朱红色教学楼反射着阳光,宛如一条火龙;操场上奔跑时溅起的汗珠,因为高温,又很快被烘干;傍晚时的校园最静美,火红的夕阳像浓艳的油画颜料,风吹云动、日影倾斜,这幅画卷也是瞬息万变——
14岁的德珍坐在宿舍窗前,望着天边变幻的晚霞,耳边蝉鸣聒噪,熟悉的场景仿佛又将她的思绪牵回千里外的乡邻身旁。
3700公里,是从她的家乡——西藏白朗县噶东镇白雪村,到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的距离。并非物理空间的遥远,让这段旅途如此特别;对德珍来说,是命运在此处悄然转了个弯。
白朗教育访问团慰问“白朗班”学生
“这是给白朗县孩子多开的一扇窗”
在德珍的记忆里,白雪村的晨雾总裹挟着青稞的清香。海拔3886米的山坳里,住着800余户人家。她的父母、两个弟弟、一个姐姐,都在这里生活。
德珍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欢数学,一步步解开难题的过程让她充满成就感,成绩在村里也能排到中上游,但想在“西藏小考”中脱颖而出仍有一定难度。“在我们村,能够通过考试去内地学习,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德珍说。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德珍口中的“西藏小考”,即内地西藏初中班(校)招生考试暨小学毕业班质量监测考试。通过该考试的学生,可进入内地优质初中就读,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7年起,日喀则市18个县区每年通过“小考”前往内地读书的孩子固定在323人,其中白朗县约有17人,2022年曾低至5人。
用德珍的话来说,“竞争比较激烈。”
转机出现在2023年。济南市委主要领导率团前往白朗县考察,经双方座谈交流,形成了全方位援助格局。据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李运荣介绍,正是在这次交流中,济南市确立加大“智力援藏”的政策方针,西藏中学“白朗班”也随之诞生。
张宇,济南西藏中学校长,也是孩子们口中的“张爸爸”,向记者讲述了济南“西藏班”的历史。1985年,济南市接收第一届“西藏班”,当时设立在济南第十四中学;1986年,第二批来自西藏的孩子在济南回民中学接受教育;1991年7月,山东省唯一一所专门招收西藏自治区藏族学生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成立。“40年过去了,济南已成为5000多个西藏孩子的家。”
在张宇看来,“白朗班”意义重大。“我们的录取成绩线参照‘西藏小考’标准设立。这相当于在‘西藏班’招录基础上,为白朗县的孩子们增设了学习机会。”张宇告诉记者,2023年,白朗县共有28名孩子考入“西藏班”,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28名孩子入选委培济南“白朗班”。“这是给白朗县孩子多开的一扇窗。”
这扇窗的打开,藏着许多细致的考量。“不仅要让他们来,还要让他们留得好。”张宇翻着学生名册说,2023到2024年接收的58名白朗学子,均享受小班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设施。
“我们参照‘西藏班’费用制定标准,挑选有经验、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教学。可以说,这些孩子享受的是整个济南的教育资源”,张宇告诉记者。
2025年2月,在西藏中学办班40周年之际,学校收到了白朗县政府送上的一面锦旗,上面印着“情牵雪域育桃李 民族同心筑未来”。张宇认为,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莫大鼓励。
白朗县政府向济南西藏中学赠送锦旗
两位“妈妈”的守护
在德珍班主任蔡英姿的办公桌抽屉里,锁着一沓孩子们送的祝福卡片。1998年参加工作的她,是2024级6班30个孩子的“蔡妈妈”。
去年秋天接新班时,12岁的罗布多吉不会叠被子,也不会洗袜子,只能来求助“蔡妈妈”。蔡英姿没说话,蹲在宿舍教他整理床铺、收拾衣柜,还手把手教他打肥皂:“你看,袜口这样搓才能干净。”
她的手机相册里,几乎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孩子们的身影,满满都是温暖的印记。
德珍、米玛央拉和白玛卓嘎凑在一块儿,脑袋挨着脑袋认真讨论作业;琼珍和拉巴普赤举着刚捏好的汤圆对着镜头笑,圆滚滚的汤圆沾着面粉,像极了他们脸上亮晶晶的喜悦;达瓦格桑和次仁顿珠围在桌边第一次学做月饼,眼里闪着跃跃欲试的光;还有云旦桑珠、巴旦、达瓦加参、罗布多吉,在科技馆里好奇地盯着展柜里的新奇玩意儿,脚步带着雀跃的节奏。
蔡英姿告诉记者,除了上课时间,她总会第一时间回复家长们发来的信息。
“老师,最近孩子成绩怎么样?”
“老师,孩子的感冒好了吗?”
同样身为妈妈的她,对家长们的关心感同身受。“在日常教学之余,我也尽可能牺牲一些个人时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们身上。在济南,我算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之一了。”
德珍的好朋友德央告诉记者,“蔡妈妈”能记住每个人的生日,还会送上量身定做的生日礼物与小卡片,上面写满祝福与希冀。“我们要认真学习,不能让‘妈妈’失望。”
蔡英姿与“白朗班”孩子们合影
在23级6班班主任赵崑看来,孩子们成绩的显著提高,是她最欣慰的事之一。
“比如我们班的索朗加参,入学时成绩较弱,现在已经在学校名列前茅。”对于教数学的赵崑来说,为“白朗班”的孩子们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教案格外重要。“教学中,我会根据他们小学时的课程与进度,调整初中教学方向,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更有信心。”
与蔡英姿一样,赵崑也担起着“妈妈”的角色——
“格桑央珍爸爸您好,孩子开学跑操都跟不上,脸色也不好,最近我带她找生活老师看看,不知道是不是贫血。”
“这是孩子们在学校参加篝火晚会的视频,新春快乐,扎西德勒!”
赵崑的手机里,排满了她与学生家长密密麻麻的聊天记录。“到了周末,我们会组织孩子们研学、郊游,让他们在接受教育之余,也能感受济南的人文风情。”
当然,身为“妈妈”的她,心中也珍藏着对每个孩子的美好记忆,说起来如数家珍:“大尼玛扎西、小尼玛扎西、根呷旦增、白玛旦增下课总在那儿讨论题目的解法;格桑卓玛喜欢站在黑板前给别人讲题;旦增白玛、曲尼次仁会互相检查背诵;多吉普赤、索朗央拉擅长跳藏族舞蹈;活泼可爱的江才包‘猫耳朵’时,弄得满脸都是面粉,惹得大家哈哈笑……”
张宇告诉记者,对于“白朗班”的孩子们,两位老师的付出就像妈妈一样无私。“每年大年三十,老师们都会留在学校陪孩子们过年,包水饺、开联欢晚会、贴春联;平时运动会上给孩子们买零食、小礼物,也都是老师们自己掏腰包。”在张宇看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们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妈妈”了。
赵崑与“白朗班”孩子们合影
“已成为当地最大的‘民生工程’”
张宇至今记得,每年暑假送孩子们回家的场景。盛夏的雅鲁藏布江畔,白朗县的村民们穿着氆氇藏装,捧着青稞酒在村委会广场排成长队。
“一声声真挚温暖的‘扎西德勒’,如春风化雨,温暖我们的心。这不仅是一场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更是一次民族团结的深度实践。它让白朗学子在优质教育中成长,让鲁藏情谊在交流中升华,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张宇告诉记者。
“如今的‘白朗班’,已成为当地最大的‘民生工程’,是‘智力援藏’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在李运荣看来,当地老百姓的关注与认可,使得他们的对口支援工作变得格外有意义。“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考出来一个孩子,就是改变了一个家庭。”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白朗班”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西藏的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梦想、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
比如,初二的白玛旦增在西藏中学参加了校足球队,踢起了后卫的位置,还在市中区教体局组织的比赛中与团队一起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他告诉记者,如今他拥有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专业足球运动员。而14岁的德珍则希望能将在济南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将来回到白朗县做一名像“蔡妈妈”一样的语文老师,用所学知识造福家乡。
这也许就是“白朗班”最朴实,也最深远的意义——让更多孩子们有机会通过读书,抵达想去的地方,做成想做的事,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
记者还了解到,就在不久前,白朗县人民政府与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签订了人才培养共建协议,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协作渠道,这也标志着双方的协作将进入新的阶段。
2023年8月,济南与白朗县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约定在正常录取的基础上,三年内为白朗县增加培养60名学生。仅两年过去,济南已接收了58名学子;据张宇介绍,新学期济南西藏中学还将迎来30位“白朗班”新生。
未来,这些孩子在济南完成初中学业后,将往哪个方面发展?济南与白朗的故事,还有哪些值得聆听的故事,大众网记者也将跟进进行后续采访报道。正如张宇所说,40年、5000多个孩子的故事,难以用几句话讲完,但格桑花会一直开在心里,泉城与雪域的人民,也会深深记住这段情谊。
初审编辑:孟彤晖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