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晖
引擎点火运转,巨大的火箭缓慢离开位于海面上的发射平台,向着月亮的方向冲刺……10月7日21时10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省海阳港周边近岸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本次发射为我国第四次海上火箭发射,也是首次近岸海上发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近岸海上发射,为何选择近岸海域发射?这次刷新发射准备速度的发射背后又有哪些强大力量的支撑?
首次采用近岸发射
海阳为何成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
已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处陆地发射场,为什么要到海上去?从茫茫的荒漠戈壁到浩瀚的汪洋大海,首次近岸发射又要克服哪些难题?
海上发射更安全、更经济。相对于陆地上发射,海上发射首先能够提高发射安全性。由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会有箭体残骸落到地面,为了不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害,这就需要火箭消耗更多燃料来找到合适的落点,而海上发射则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海上发射同时带来的还有经济性。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而在海上进行发射就能够自由选择火箭发射的纬度,有效节省燃料,火箭一次就能携带更重或者更多的卫星进入太空,航天发射的成本就能得到有效降低。
发射准备更快。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张鸣介绍,近岸发射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同时还能利用近岸发射点海况较好的优势,为保障发射任务的成功再加码。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以往的海上发射任务,本次任务首次将后端测发设备布置在岸上,发射点则位于3公里外的海上。在发射流程上减少了海上航行时间,使执行任务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
海上发射必须选择地理位置优良、能够适应低星角发射的海域。山东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海阳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230公里,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有港外锚地与港内水域之间按10000吨级杂货船设单向进港航道,还有生产海工设备的大型企业,符合火箭发射作为发射母港的要求。海阳就此成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
月空添新星
“快响利箭”发射背后是海阳空天产业的强大支撑
2019年6月,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型号队伍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在海阳附近海域以“一箭七星”完成了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海阳港作为海上发射出海母港,见证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高光时刻”。
海阳的先天优势使得其发展航天产业成为必然。近年来,海阳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打造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2020年9月15日,海阳实施第二次海上火箭发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海上商业应用卫星发射。11月22日,东方航天港总装首发火箭长征十一号遥九火箭出厂,拉开了在山东生产火箭的序幕,实现山东省火箭制造零的突破。
建设东方航天港指挥控制中心、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2022年4月30日,海阳完成第三次海上火箭发射保障任务,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托举吉林一号高分系列卫星,顺利将其送入预定轨道。10月7日,海阳完成第四次海上发射,长征十一号实施我国首次近岸海上发射。
三年先后完成了四次海上火箭发射保障任务,海阳肩负起我国唯一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的重要使命。此次长征十一号火箭腾空而起,离不开烟台空天产业力量的支持。坐落在烟台的航天513所是国家航天电子产品重点研制单位,也是山东省唯一从事航天高科技研究的单位。在空间站、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中承担相关产品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助力。
目前,烟台市有航空航天产业关联企业34户,包括山东长征火箭、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南山铝业等龙头企业,以及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烟台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科创中心6个。东方航天港年内还将完成发射保障任务3次以上,烟台航天事业也正奋楫争先。
商业航天进入3.0时代
海阳推动产业发展迅速规划布局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政策放开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如今已是年均增速已超20%、规模超万亿元的庞大产业。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带来大量发射需求,而商业航天现有运载能力不足,承担运载任务的航天服务企业也较为缺乏,商业航天的发展将不断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近几年来,作为四大航天发射场之一的文昌瞄准商业航天发射的巨大前景,以发展航天发射为主线,加快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计划到2024年上半年实现常态化商业发射。商业航天带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预计五年内,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将成为百亿级产业,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9年以来,海阳市抢抓我国首次海上发射成功机遇,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迅速规划布局。高新区建设以卫星总体研制、关键部组件生产及卫星应用为主的航天卫星产业聚集区,黄渤海新区启动了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总投资100亿元的空天海战略装备智造城建设,集中布局聚力打造智能装备制造能力中心,配套集研发、测试、仿真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海阳市、高新区、黄渤海新区领建,龙口市、福山区协同的发展态势。东方航天港商用航天、高新区卫星研发制造及应用、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新材料三大板块逐步成型、突破发展。
航天事业飞速发展
各地探索航天文旅新模式
在一次次火箭发射、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以航天旅行为主题的观光体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开始成为普通旅行者的新选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没有试验或者发射时,游客可以前往参观飞船组装测试厂房、问天阁、东风自然公园等,感受现代航天科技力量。科技游融合生态游不断吸引着旅游爱好者,东风航天城周边城镇也在加速“航天”品牌打造,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旅游。
发射观礼走下“神坛”已不再稀奇。根据报告,我国航天旅游市场空间巨大,目前体验者较少。航天旅游受到众多旅行者关注,有94.4%的用户表示对航天旅游感兴趣,但真正体验过的用户只有15.6%。海南文昌意识到太空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助推作用,并开展了一些尝试,通过将航天音乐会、星空露营和航天观礼活动结合,为游客创造出航天旅游的新玩法,希望通过航天发射旅游活动结合时下受欢迎的活动打造航天IP和创新的旅行体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文昌。
目前,海阳是国内唯一的海上发射观礼目的地。借助发射资源,海阳正全力推动2万平方米的东方航天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据介绍,该基地已完成主体施工,非发射期间作为航天科普体验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旨在打造“发射观礼+航天科普教育研学”为一体的沉浸式游览体验馆。而基地所在的航天小镇则以“航天科普中心、核科普中心”为航天科普起步区,落地建设“航空飞行体验中心”。
空天事业的足迹从近地走向深海,海阳持续发挥着科技力量,助力中国航天出征星辰大海。创新不止步,海阳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潜能今后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也一定能迈得更大更远。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杨童童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科技日报、大众日报、海报新闻、烟台日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