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黄河,从菏泽东明入鲁,流经25个县(市、区),蜿蜒628公里于东营入海,滋养了山东广袤的土地。沿线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是一条科技创新的“活力带”。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山东将科技创新作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4月11日至17日,在“行走黄河”主题采访中,记者看到,齐鲁大地正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在传统产业的厚重根基上孕育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无限可能,书写出技术普惠的民生答卷。
首批Leader一体三滚筒“懒人洗衣机”在海尔上海洗衣机互联工厂下线。(□资料图)
破壁攻坚,技术创新成为“杀手锏”
走进位于菏泽市定陶区的天厚5G新材料产业园,一张薄布引来记者围观。不仅因为它比发丝还薄,更因为它领先世界的科技含量。
“15微米,这是现在能用机器造出来的最薄的导电平纹布,国内只有我们这一条尖端产线。”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冬口中的这种超薄导电布,是国防军工、人工智能等领域重要的电磁屏蔽材料,曾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天厚自主研发的20微米超薄导电布打破了这种垄断,新一代15微米超薄导电布更是超越国内外同行;7微米无纺导电布也攻克了行业“卡脖子”难题,公司成为华为、小米、OPPO等知名企业屏蔽材料第一大供应商。如今,每年有1300万平方米导电布在这里诞生,占据了全国35%以上的市场。
在淄博,山东奥德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区里,一台红色的雪地摩托车格外吸睛,这款2022年自主研发的里程碑产品,经过零下40摄氏度极寒测试,一举拿下北欧市场的“通行证”。生产车间里,国内首款800cc大排量全地形车生产线上,焊接、涂装、组装一气呵成,这种从前全靠进口的产品,现在畅销海内外。
2008年,奥德斯研发出国内首台800cc V型缸发动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如今,公司手握电喷发动机、发动机包容水冷却系统等52项专利。过硬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让奥德斯有了和全球顶尖品牌掰手腕的底气,而更强的价格优势则让其在海外市场势如破竹。“去年东南亚市场销量增长70%,今年计划再建两条智能化产线。”奥德斯副总经理薛鹏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公司已收到超14000台订单,目标年产值20亿元。
从追赶模仿,到自研自产,越来越多“山东好品”正加速向技术领跑跨越。
创新链产业链同频共振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产业革命的“点火器”,那么产业创新就是科技转化的“加速场”。通过“智改数转”重塑生产流程,以绿色技术重构价值链,让钢铁、化工等“重”产业焕发“轻”活力,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山东解法。
来到日照钢铁控股集团,印象中机器轰鸣、热浪滔天的冶炼现场已经被数字技术颠覆,这里的所有工序全都通过远程集控进行。自动接单、自动排产、智慧控制……日钢集团通过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实现了炼铁、炼钢、轧钢、物流、能源、安全、环保等各个环节一体化管理和生产的降本增效。
“‘面皮’不用擀,加‘水’直接出。”日钢集团ESP薄板厂副厂长周永志告诉记者,如今在日钢,从钢水到钢卷整条产线只有190米,全流程仅需7分钟。这种被誉为“第三次冶金工业革命”的技术,不仅引领国内轧钢工艺创新,还在日钢这一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高质量超薄带钢生产基地里实现进一步跃升,创造了0.6毫米全球最薄热轧带钢新纪录,可替代部分冷轧产品,相较传统工艺节能50%—70%。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的关键期,山东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赛道加速布局。
依托黄河冲积平原的辽阔净空,滨州每年有超330天的优良飞行日数。然而,这里发展低空经济,绝不只靠先天优势,研发制造、产业应用,缺一不可。在高新区,一个智能共享加工中心,把无人机产品试制时间压缩到5天;3044平方公里的试飞空域、标高300米到5000米的多层次无人驾驶航空器立体飞行格局,3.3万平方米的虎跃起降场、1200米跑道的龙腾起降场,为大中小型固定翼、多旋翼等多种航空器提供了飞行试验、生产制造、场景应用等条件,吸引了12家企业进驻。如今,愈发繁忙的天空见证着滨州低空经济产业的起势腾飞。
山东是工业大省,今年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8%。当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与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同频共振,山东科技创新展现出“高原之上起高峰”的壮阔图景。而随着《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落地,山东将突破更多关键细分市场,让科技创新从“追赶时间”转向“定义未来”。
用科技“温度”丈量发展高度
4月12日,在位于邹城市的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群智能机器人正不停挥舞着机械臂参加“毕业大考”。打磨、搬运、焊接……通过5个日夜的检验后,这些各怀本领的机器人将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投资的火热赛道。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春晚上会行走、会转手绢的人形机器人也走进大众视野。五花八门的机器人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珞石机器人副总裁王皓告诉记者:“相比于不同的外形,业内更看重机器人的功能与应用场景相结合的水平。”
作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前四的机器人厂家,珞石机器人构建了完整的工业+协作全品类机器人产品线,负载能力覆盖3千克—220千克,臂展范围475毫米—3201毫米,在汽车及零部件、3C电子、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形成批量化应用,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当前,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产品线,成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产品,这体现着社会对技术价值的判断和选择。
替人看锅、盯着烘烤、看着洗衣……在海尔,“懒人”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需求。越来越多的“电子家人”上场,给家电装上“AI的眼睛”,让家电有了更强的服务人的能力。日前,首批由网友和用户参与共创的一体三滚筒“懒人洗衣机”在海尔上海洗衣机互联工厂正式下线。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背后,离不开海尔智家对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的持续投入,以及让用户体验到AI技术便利的领先思考。
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省份,近年来,山东在数字强省建设领域持续加码,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加速推进智能生产与智慧生活深度融合,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当数字不再只产生“鸿沟”,而能惠及乡野、贴近生活,每一次的科技突破,都将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红利。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刘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