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逸群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故乡常常是其创作的源泉。
就像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湘西、莫言之于高密,作为从济南市莱芜区走向全国的知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中也不乏童年的乐趣、生活的感悟,那种深埋于内心深处的对故乡的挚爱之情,使得他的作品愈发真挚和深沉。
作为从莱芜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吴伯箫先生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他深邃的思想、质朴的文笔、伟大的人格深深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如何总结学习他的丰硕文学成果?如何传承其文化内涵?吴伯箫先生的家乡人做了很多努力。
一
在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吴花园社区西南角,一处不起眼的四合院,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吴伯箫的故居。
重新修缮恢复吴伯箫故居并对外开放,激活故居文化内涵。园区共有四个展厅,除吴伯箫先生的旧宅外,还分别展示了吴伯箫先生的生平、学者对先生的评价,以及吴花园社区的历史。
吴伯箫故居原为四合院建筑,是其祖父吴汉祥于同治二年(1863)修建的。故居原有房屋18间,但经过1933年、1947年和1982年的翻修,仅有两栋南屋基本保持原貌。其中西南角的一间为陈列室,陈列着吴伯箫生前用的桌、椅、床等生活用具,南屋为展览室,墙上用照片、文字展览板的形式,再现了吴伯箫的一生。
同时,设立吴伯箫文学馆,用于长期展示吴伯箫先生的作品、手稿、书信、研究文献和相关资料,还包括当代散文作家、艺术家捐赠的图书和书画作品。成立吴伯箫研究中心,通过各位学者的悉心研究和不断探索,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前贤、传承文脉。
距离吴伯箫先生故居不足两公里,全国唯一一所用“吴伯箫”名讳命名的学校——吴伯箫学校坐落在这里,学校着力打造以“乐”“文”“争”“真”“早”“勤”为核心理念的“箫韵校园”,以育才竞新为特色的“箫韵课堂”,以尚文明礼为特色的“箫韵德育”,如今,“箫韵教育”之花已经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二
纪念一个人,就是要不断传承发扬他的品质、续写他的故事。“吴伯箫散文奖”就是对吴伯箫先生最好的纪念。
“吴伯箫散文奖”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经举办了四届,每一届的参赛数量都在3000篇左右,其中大量作品书写了我们当下的生活,书写了我们时代的变迁发展。
吴伯箫先生不仅是文学界的典范、教育界的楷模,也是现当代史上重要的文化符号。办好“吴伯箫散文奖”,有力地推动了吴伯箫文学品牌建设,提升了济南市和莱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济南打造名士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吴伯箫文化之辉,点亮莱芜风华
文化莱芜,步履铿锵。
通过与吴伯箫先生有关的文学活动和文化平台的搭建,更多的人开始走进莱芜、了解莱芜,爱上莱芜。
莱芜地处齐鲁腹地,是一方有历史厚度、文化深度、情怀温度的土地。著名导演吴天明、著名诗人吕剑、史学家王毓铨等文化名人也从这里走出,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
这里绿水青山环绕、自然人文交融,“五山两水一湖一池”交相辉映,嵌入其中的“莱芜古八景”贯通自然与人文,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这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大汶口文化重要发祥地,也是东夷文化区域中心,拥有近5000多年的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被誉为“伯益封地、嬴秦祖里”;
这里是齐风鲁韵交汇地,南北相望的齐长城、鲁长城,比八达岭长城还早数百年,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传说和长勺之战“一鼓作气”的不朽传奇;
这里齐文化的崇实尚新、开放包容与鲁文化的尊礼尚德、重义守信交融共生,“管鲍分金”流传至今,齐鲁古商道镌刻着“崇德尚实、重工厚商”的地域文化;
这里是“和”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孔子一生两次“做学生”:问道于老子、观礼于莱芜,论道谈经治国、立德立功立言,留下了夹谷会盟“化干戈为玉帛”的千古佳话;
这里是红色文化承载地,中共山东省工委在此重建。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打赢了解放战争我军战略反攻的标志性战役—莱芜战役。战天斗地、敢为人先,“小三线”和“雪野水库”大会战,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给人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这里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地,全区现有5项国家级非遗、24项省级非遗、150项市级非遗……
一个人,因为一座城而丰盈;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而美好。名士云集,令这座古城彰显出卓尔不群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艺术塑造城市气质、打造城市品牌、增添城市韵味、铸就城市精神,名士文化将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