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沙龙丨柳埠街道:文旅赋能,绘就柳埠新景

2025-04-01 18:3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颖男

  大众网·海报新闻与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研究院联合制作播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济南镇街高质量发展”——书记观察》系列访谈节目,从今天开始,节目将邀请专家学者济南市各镇街书记,就新时代镇街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等工作路径进行访谈。

  本期节目,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教授董彦岭与南部山区柳埠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刚做客演播室开展“头脑风暴”、共话发展。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大众网·海报新闻与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联合制作播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济南镇街高质量发展”——书记观察》系列访谈节目,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邀请专家学者济南市各镇街书记,就新时代镇街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等工作路径进行访谈。

  本期节目,我们荣幸邀请到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教授董彦岭与南部山区柳埠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刚做客演播室开展“头脑风暴”、共话发展。首先,请董教授与徐书记跟广大网友打个招呼。

  董彦岭、徐刚: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董教授、徐书记!

  首先,我想先与徐书记探讨一个问题。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柳埠街道也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街道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情况?

  徐刚:好的,主持人。今年,街道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一体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旅”“文+旅”双向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丰富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吸引人”“留住人”“聚集人”,促进村民致富增收,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柳埠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南部山区党工委、管委会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位一体”发展理念,深化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紧扣重点项目,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主持人:好的,谢谢徐书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如何深挖乡村文化,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请董教授谈谈您的想法。

  董彦岭:刚才徐书记谈到了这样一个概念,“农+旅”“文+旅”,这两个概念的落脚点非常好,因为柳埠街道是南部山区典型的街道,有很多特色农产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在此背景下,柳埠的农业概念应该叫做“都市农业”,它的定位是服务于城区的,同时可以将柳埠街道农业打造成济南市区的“后花园”,是节假日市民旅游体验的好去处,节假日近郊游,柳埠街道就是出行的好去处。近年来,近郊游发展得特别快,周末时到近郊游玩一下成了家庭的常态选择,近郊游在未来拥有很大的市场,柳埠作为离济南中心城市很近的街道,一定要把握住这个优势。

  主持人:在农旅融合蓬勃发展的趋势下,街道作为基层的关键执行单元,承担起推动本地农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为了切实将农业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街道究竟开展了哪些富有成效的重点工作?

  徐刚:柳埠街道种植主要经济作物3.45万亩,设施农业用地共备案23家,占地475.96亩。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同时,弥补了村庄土地资源分散、开发利用不足的短板,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且设施农业与三产融合发展,部分大棚变身观光采摘园区,为柳埠特色旅游线路“引流”。

  柳埠街道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在曲吕峪村、突泉村、赵官峪村等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基地。截至目前,柳埠街道共建设完成200余个设施农业大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规模化效益。同时,将农事体验、观光采摘、农业研学融入农业产业体系中,赋予农业新的生命力。

  2025年,街道将继续大力发展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依托350亩设施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辖区农业高质量发展,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4.5万元经济收入;挖掘农业带头人,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通过参观交流,不断提升农产品上特色、促效益。积极引导支持野风酥、华鲁等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建立农产品产业集群;探索三岔村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农旅融合项目在规划时,如何精准定位目标市场,依据不同市场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请董教授谈谈您的想法。

  董彦岭:南部山区为济南市水源地,也是生态保护区,因此在产业选择上面临着诸多限制。同时,由于南部山区多为山区,土地资源十分宝贵。

  而设施农业的定位十分巧妙。第一,设施农业是“高质农业”,可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第二,设施农业更容易与旅游有结合点。设施农业在和旅游对接的时候更为便利,像采摘等活动,四季都可进行,但普通非设施农业则较难实现。

  针对项目的市场定位,其中极为重要一点,便是要服务于济南市市民的休闲、旅游等需求。未来,可依托市区旅游资源辐射柳埠,游客在市区游览观光后,也可到柳埠街道进行体验。但基本的定位必须做好,即服务于济南市民的旅游体验整体需求。

  主持人:在文旅融合发展的热潮中,街道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在推动辖区内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充分发挥本地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吸引更多游客,街道实施了哪些重点工作呢?

  徐刚:近年来,街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厚植历史文化,加大历史遗产保护力度,立足神通寺、四门塔等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厚重柳埠历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持续挖掘东西干渠背后精神,着力宣传唐家沟济南战役指挥所、长征渠、民兵渠、泥东村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活动旧址等红色资源跃动于生活实践,不断扩大红色资源教育阵地。深挖村庄文化,续写乡土村庄深厚文脉,以系统思维、长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发掘丰富村庄文明,以突泉村村志编写为引领,鼓励更多村庄续写乡风文脉。

  此外,积极谋划玉水画廊东西湖片区整治提升项目、葫芦套村鸿港生态园项目,力促项目落地,广泛吸引游客;继续做好各项文化旅游活动,举办乡村电子音乐节、大樱桃采摘节、泉水仙桃采摘节、黄巢采茶文化旅游节等精品文旅活动,不断扩大“源味南山·柳埠优品”影响力。

  当前街道32个村积极发展民宿产业,共有民宿约45家、打造民宿约470套、1300余间。依托“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荣誉称号,进一步做好民宿文章,谋划柏树崖民宿聚集区建设,着力盘活闲置房屋资源,依托自然资源及景区优势,发展康养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柳埠街道民宿产业发展联盟作用,提升柳埠街道民宿产业整体竞争力。

  不断优化11条精品旅游线路及自驾游小程序,发掘线路背后独特文化内涵与自然魅力,精心规划路线,持续擦亮“乐享四季 悠游柳埠”自驾游品牌,真正实现“一码在手,悠游柳埠”,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主持人:为实现文旅产业突破式发展,怎样构建文旅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请董教授谈谈您的想法。

  董彦岭:人才对于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济南推出一系列人才政策,人才引进成效较为显著。但目前柳埠街道、甚至于南部山区,仍面临着部分问题,即如何吸引人才来到这里工作?

  第一,要让人才“有事业可干”。即让人才能够一展抱负、实现理想。第二,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即解决嫁娶、买房等日常生活需求问题。第三,要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

  在吸引外地人才资源的同时,也要利用好本地的人才资源。本地人才,本身便有回报家乡的热忱,因此要将情怀与盈利有机结合。同时,引进本地的大型企业,自带人才等资源,所以要将人才与整个项目、投资联系起来,提升整体的结合度。

  总体来说,第一要做好项目和人才的结合,第二,要做好乡土人才与外地人才的结合。

  主持人:柳埠街道在农文旅融合方面,是如何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来推动乡村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如今,随着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面临改造和升级的挑战。对此,两者有何想法?

  徐刚:近年来,柳埠街道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投入资金770万元,实施曲吕峪村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7个大棚,探索水肥一体、组织培养、鱼菜共生等先进生产模式。在长峪村、吴家村建设特色民宿22套;积极引入社会资本2000万元,打造高端园林式民宿——月隐山居;成功运营西坡村35个高标准农业大棚,打造集繁育、种植、采摘、推广于一体的50余亩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投入447万元在突泉村建设14个农业设施种植大棚;在宝峪村、吴家村投资300万元,建设160亩山农酥梨高产量种植园;实施“云野南山”露营基地项目,流转村内32亩闲置土地,为村集体增收17万元。

  二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投入55万元,对受损警示牌、导向牌进行修复。投入241万元,完成26900㎡的路面提升改造工作。投入337万,实施街道公益事业项目,开展沿街环境整治、路面修复及绿化提升。投入216.8万元,完成共计15400㎡的窝黄路、李桃路受损道路综合整修提升项目,有效解决百姓“出行难”问题。扎实完成污水治理项目收尾工作和供水保障工程,确保惠民工程落实落地。

  董彦岭: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围绕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我们要做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一切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丰富完善。像基础设施建设,其实就是通过补齐短板,来彰显优势。

  比如说像这个民宿,一走进去就有异味,这就是它比较明显的短板。还有一些民宿没有做到平民化,据我了解,有些民宿价格动不动就会上千元,这就会导致客群受限。因为年轻人,比如说摄影爱好者或者一些更注重体验感的“驴友”,就不会选择这种高消费的民宿来居住。因此,我认为在这方面打造应该转换一下商业模式。

  旅游方面的营销模式一定要不断地去针对市场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找到能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机会。这个问题徐书记刚谈到,柳埠的旅游资源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文化历史的红色资源,再加上柳埠优美的风景、优质的农产品,尤其像果品:樱桃、草莓、西瓜,我们要把这个优势去放大、改进、提升。

  主持人:街道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持续推动,通过引进创新产业项目,能为街道注入新的活力,吸引人才汇聚,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街道一系列重点项目有效落实,请徐书记介绍一下今年街道做了哪些重点项目。

  徐刚:除了前面提到的项目之外,我再补充几个。

  一是“锦阳山耕”项目,柳埠街道突泉村原有核桃林地由于效益较低全部闲置,街道积极引进山东锦阳山耕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锦阳山耕现代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园区。项目计划投入800万元,占地约170亩林地,种植优势林果,培育种植山桐子、苹果、梨、杏、车厘子、中药、花卉等品种,依靠全国顶尖的科技力量支持,利用组培技术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实现珍稀苗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对于地区油料作物种植、果品品种升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设置不同品种、不同培育技术的示范展示区,供参观学习、兼有观光、旅游、采摘等功能。实现村民设施农业亩均年收益6万元以上,助力项目振兴。

  二是冰冰泉饮品公司。柳埠街道蔡家庄村原有山东冰冰泉饮品有限公司由于市场效益较低等原因,一度暂停营业。通过协调沟通,柳埠街道引入新资金1200万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采用自动化、封闭式作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企业散发出新的活力。

  三是苇沟“林下经济”。为打破核桃产业发展现状,提高村集体收入,实现村民致富,柳埠街道联合苇沟村积极探索核桃产业发展新路径,成立济南市南部山区苇沟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团队与电商团队,流转村集体土地发展林下经济,间种黄精、贡菊、石柱参、西洋参等中草药,建设涵盖林下农业种植版块、生产加工版块、电商销售版块和康养版块等的中草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计划发展研学、康旅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还有一个是“云野南山”项目。为盘活曲吕峪村内闲置资源,柳埠街道因地制宜着力发展乡村设施农业,申请乡村振兴财政专项资金七百多万元,并引入济南野风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强跨界投资800余万元支持建设,形成多方携手共建的发展模式。项目以绿色设施农业产业建设为基础,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冬暖大棚用于种植空中草莓、四季梨、无花果、水果西红柿和仁凤西瓜等农产品,并融合周边采摘基地、旅游景区等内容,开展农业科普实践教育,建设农旅融合发展产业。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街道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有力支撑。柳埠街道地理情况独特,请问董教授,在您看来,还有哪些项目能够有效带动发展呢?想请您分享下想法。

  董彦岭:刚才徐书记谈到了,我们是以发展旅游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这让我想起来,在法国阿尔卑斯山麓有一个依云小镇,过去主要是发展旅游,以温泉和滑雪为主。后来当地觉得这种项目会受季节影响比较大,所以他们又开发了依云矿泉水,现在这种矿泉水已经成为世界各大高档酒店配置的饮用水。那么为什么要配置这个项目,因为它是一个工业类的项目,一年四季可以不受季节影响。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融入这样的理念,怎么可以做四季旅游。对于咱们山东来说,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沿海地区的酒店会有半年闲置,大家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近郊游来说,同样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同时,还有艺术振兴乡村的概念。过去在泰山北麓,有一些地方搞艺术美化乡村、活化乡村。其实咱们南部山区也存在很多这方面的条件,比如刚刚谈到的电子音乐节。其实,还有野外音乐会,未来我们可以将这个当作重点进行打造。

  另外,还有一些艺术家的展馆,过去在远离市区的地方,一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的路程,不便于周末赶过去。但是在济南近郊,是具备这些条件的,所以我想,可以让一些艺术家、设计家更多地参与我们一些项目设计,丰富我们的旅游业态。

  除了传统的文旅资源,我们还有优质农产品资源、设施资源。怎么创造性地发展旅游产品,和已有的旅游资源形成有机结合,把这些资源激活。在做的过程中,有时候可能会导致同质化,这里也这么做、那里也这么做,那么我们的优势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主持人:好的,感谢两位。镇域强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市域强,市域强则全省强。今天的“书记沙龙”我们就聊到这里,希望我们的“一镇之计”可以为您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

  下期再会!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